慢性脂溢性脱发
慢性脂溢性脱发,又称雄激素性脱发,多见于男性也可发生于女性。其发病与遗传、雄激素水平、生活方式及疾病因素有关。男性多表现为发际线后移及头顶毛发稀疏,女性以头顶部毛发稀疏为主。诊断依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皮肤镜检查。治疗包括药物(男性用非那雄胺、女性用米诺地尔)、手术及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有基础疾病者等治疗时各有注意事项。
一、慢性脂溢性脱发概述
慢性脂溢性脱发,又称雄激素性脱发,是一种常见的毛发进行性稀疏性疾病,多见于男性,也可发生于女性。男性主要表现为发际线后移及头顶毛发进行性稀疏,女性则以头顶部毛发稀疏为主,一般前额发际线不受累。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雄激素代谢异常以及毛囊对雄激素敏感性增加有关。
二、慢性脂溢性脱发的原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慢性脂溢性脱发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约50%-80%的患者有家族史,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雄激素水平:睾酮在5α-还原酶作用下转化为二氢睾酮(DHT),DHT与毛囊细胞内雄激素受体结合,抑制毛囊生长,导致毛囊微小化,毛发逐渐变细变软,最终脱落。
3.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大、熬夜、高糖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加重雄激素活性,从而诱发或加重慢性脂溢性脱发。
4.疾病因素: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可能影响激素水平,间接导致慢性脂溢性脱发。
三、慢性脂溢性脱发的症状表现
1.男性:早期多表现为前额两侧头发逐渐纤细稀疏,发际线后移,呈“M”形,随后头顶毛发也逐渐稀疏,严重时仅枕部及两侧颞部残留头发。
2.女性:主要为头顶部毛发进行性稀疏,呈弥漫性,一般前额发际线保持完整,但脱发严重时前额发际线也可后移。脱发区头皮光滑,可见纤细毳毛。
四、慢性脂溢性脱发的诊断
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脱发时间、进展情况、家族史、生活方式及相关疾病史等。
2.体格检查:观察脱发分布、头皮情况等,评估毛发密度及直径变化。
3.实验室检查:一般需检测性激素六项,评估雄激素水平,必要时检测甲状腺功能等排除其他内分泌疾病。
4.皮肤镜检查:可观察到毛发粗细不均、毳毛增多、黄点征等特征,有助于诊断。
五、慢性脂溢性脱发的治疗
1.药物治疗
男性:非那雄胺,可抑制5α-还原酶活性,减少DHT生成,从而改善脱发。但此药禁用于孕妇及可能怀孕的女性,因可能导致男性胎儿外生殖器发育异常。
女性:外用米诺地尔,通过刺激毛囊,延长毛囊生长期,促进毛发生长。米诺地尔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皮轻度瘙痒、发红等。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脱发严重影响外观者,可考虑毛发移植手术。通过提取枕部健康毛囊,移植到脱发区域,改善毛发外观。但手术有一定风险,如感染、移植毛囊成活率低等。
3.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晚睡眠7-8小时,避免熬夜,以维持内分泌稳定。
合理饮食:减少高糖、高脂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的食物,有助于维持头皮健康。
减轻压力:可通过运动、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避免因长期精神紧张加重脱发。
六、慢性脂溢性脱发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绝对禁用非那雄胺,以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若有脱发问题,应优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如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等。如需使用外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米诺地尔,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儿童及青少年:一般不建议使用治疗慢性脂溢性脱发的药物,因其内分泌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药物可能干扰正常激素水平。若出现脱发,应先就医明确原因,多为营养缺乏、头皮局部炎症等因素导致,针对病因治疗。如因营养缺乏,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相应营养物质。
3.患有其他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若合并慢性脂溢性脱发,在使用米诺地尔等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因部分外用药物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影响血糖。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避免因病情不稳定加重脱发。有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药物时需谨慎,因某些药物可能加重肝肾负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合适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