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由神经病变及末梢血管病变致下肢感染、溃疡等。发病与神经病变(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和血管病变(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有关,临床表现分早期、中期、晚期,预防与早期干预需从日常护理入手,不同特征患者均应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发病风险
一、糖尿病足的定义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破坏。它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二、发病相关因素
1.神经病变方面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患者神经发生退变等改变的概率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神经病变相关问题。比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外周神经纤维可能出现髓鞘脱失等,影响神经传导功能,进而增加糖尿病足发生风险。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糖尿病足发病上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不同性别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一定间接影响。例如男性糖尿病患者若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等,可能会加重下肢血管及神经病变,从而促进糖尿病足发生。
生活方式:长期高血糖控制不佳、吸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都会影响神经病变进展。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同时也会损伤神经,增加糖尿病足风险;缺乏运动则可能使下肢肌肉萎缩等,影响下肢正常功能,增加足部受伤后发生感染等糖尿病足相关问题的几率。
病史: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往往更严重,糖尿病足发生风险更高。例如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相较于病史较短者,神经纤维变性、血管狭窄等情况更常见,更易出现糖尿病足相关表现。
2.血管病变方面
年龄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管壁弹性下降、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情况更普遍,更容易出现血管狭窄、闭塞等问题,进而影响下肢血液供应,为糖尿病足发生提供条件。
性别因素:同样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如男性糖尿病患者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更突出,会加重血管病变程度。
生活方式:高血糖、高血脂、吸烟等生活方式会加速血管粥样硬化进程。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脂质沉积等;高血脂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血流;吸烟导致血管收缩痉挛等,这些都使得下肢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影响足部血液供应,增加糖尿病足风险。
病史:糖尿病病程长且血糖、血脂等控制不佳的患者,血管病变更为严重,糖尿病足发生风险大大升高。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足部可能有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这与神经病变有关;皮肤可能出现干燥、脱屑等改变,下肢皮肤温度可能降低,足部动脉搏动可能减弱等。
2.中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足部溃疡,溃疡可发生在足底、足侧缘等部位,溃疡周围皮肤可能有红肿等炎症表现;同时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缺血表现,如足部皮肤颜色改变,呈苍白或发绀等。
3.晚期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深部组织破坏,甚至感染向深部蔓延,形成骨髓炎等,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足部可能有恶臭等情况,病情严重者可能需要截肢等处理。
四、预防与早期干预
1.日常护理方面
年龄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觉减退等更需注意足部检查,每天应检查足部有无破损、红肿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足部受伤。因为老年患者感觉迟钝,更易忽视足部微小损伤,而小损伤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发展为严重糖尿病足问题。
性别因素:男女患者都需注意足部护理,但男性患者若有吸烟等习惯更要加强自我管理,女性患者在选择鞋子等方面可能更注重美观,但也要以舒适、保护足部为前提。
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无论男女老幼都应戒烟,控制血糖、血脂、血压,适度运动,运动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但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足部受伤。同时要保持足部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足部,但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
病史:糖尿病病程长的患者更要加强足部监测和护理,严格按照医嘱控制血糖等指标,定期到医院进行足部相关检查,如血管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血管和神经病变情况并进行干预。
总之,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了解其相关发病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做好预防和早期干预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