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泌乳素血症是什么意思
高泌乳素血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以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及相关临床表现为主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其发病原因包括生理性(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理性(垂体疾病、下丘脑疾病、系统性疾病);临床表现有月经紊乱闭经、泌乳、不孕、性功能减退等;诊断需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原则为针对病因治疗和药物治疗(常用多巴胺激动剂);特殊人群如育龄女性、妊娠期女性、儿童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高泌乳素血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通常高于1.14nmol/L)、伴有或不伴有泌乳、月经紊乱、闭经、不孕、性功能减退等临床表现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
一、发病原因
1.生理性因素
年龄与性别:青春期前及绝经后女性泌乳素水平相对较低,育龄女性相对较高。新生儿期由于受母体激素影响,泌乳素水平可短暂升高。
生活方式:剧烈运动、长期应激状态等可导致泌乳素短暂升高。例如长时间的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情况,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垂体泌乳素的分泌。
2.病理性因素
垂体疾病:垂体泌乳素瘤是最常见的引起高泌乳素血症的垂体疾病,约占所有高泌乳素血症病因的40%60%。此外,垂体的其他肿瘤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等,也可能因肿瘤压迫垂体柄等结构,影响泌乳素的正常调节而导致泌乳素升高。
下丘脑疾病:下丘脑病变如颅咽管瘤、炎症等可影响多巴胺等泌乳素释放抑制因子的分泌,使泌乳素分泌失去抑制而升高。
系统性疾病:某些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通过负反馈机制导致垂体泌乳素分泌增加;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肾脏对泌乳素的清除减少,也可引起泌乳素水平升高。
二、临床表现
1.月经紊乱与闭经:对于育龄女性,可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减少,严重时可出现闭经。这是因为高泌乳素水平干扰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影响了雌激素的分泌和排卵。
2.泌乳:非妊娠和非哺乳期出现泌乳现象较为常见,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头分泌少量乳汁,乳汁性状可为透明或乳白色。
3.不孕:高泌乳素血症可影响排卵,导致受孕困难,是女性不孕的原因之一。
4.性功能减退:男性患者可出现性欲减退、阳痿等性功能障碍表现;女性患者可出现阴道干涩等性功能减退相关症状。
三、诊断方法
1.血液检查:血清泌乳素测定是诊断高泌乳素血症的关键。一般需要多次测定,因为泌乳素水平可呈脉冲式分泌,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通常需要在晨起空腹状态下,避免剧烈运动、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后进行采血。
2.影像学检查:垂体磁共振成像(MRI)是评估垂体情况的重要检查方法,可用于发现垂体泌乳素瘤等垂体病变。通过MRI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垂体的形态、大小以及是否存在肿瘤等异常情况。
3.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导致的高泌乳素血症。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垂体泌乳素瘤引起,对于肿瘤较小且无明显压迫症状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对于肿瘤较大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如果是下丘脑疾病或系统性疾病引起,则针对相应的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2.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是多巴胺激动剂,如溴隐亭等。这类药物可以通过作用于垂体多巴胺受体,抑制泌乳素的分泌,从而降低泌乳素水平,改善相关症状。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高泌乳素血症可能影响生育,因此育龄女性若诊断为高泌乳素血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以恢复正常的月经和排卵功能,提高受孕几率。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泌乳素水平和排卵情况。
2.妊娠期女性:如果妊娠期发现高泌乳素血症,需要密切观察垂体泌乳素瘤的变化情况。因为妊娠期垂体可能会增大,对于有垂体泌乳素瘤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大小,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头痛、视力改变等肿瘤压迫症状。
3.儿童患者:儿童时期发生高泌乳素血症较为罕见,若出现相关症状,需要谨慎评估病因。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一般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等,但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相关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