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做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治疗分治疗前、中、后注意事项。治疗前要充分沟通病情及评估身体状态;治疗中需规范选穴操作并观察患者反应;治疗后要注意局部护理、休息与活动,针孔保持清洁,适当休息,适度锻炼,避免不良活动。
一、治疗前注意事项
1.充分沟通病情
患者需向针灸医师详细告知自身病史,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程、目前的症状表现(如腰痛的程度、是否放射至下肢、下肢麻木的范围等)、既往是否有针灸治疗史及对针灸的反应等。例如,如果患者有出血倾向的病史,如患有血友病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这会极大影响针灸治疗的选穴和操作方式,医师需要据此调整方案以避免出血风险。对于女性患者,还需告知月经周期等情况,因为在月经期间,人体的凝血功能等生理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某些穴位的针灸刺激可能会对月经产生影响。
要让医师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是否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是否有久坐久站的习惯等。长期重体力劳动或久坐久站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情可能相对更复杂,针灸治疗时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缓解腰椎的紧张状态并促进恢复。
2.身体状态评估
医师会评估患者的身体一般状况,如体温、血压等。如果患者体温过高(如超过38℃),可能存在感染等情况,此时进行针灸治疗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等风险;血压过高(如收缩压超过180mmHg)时,针灸可能会因为刺激引起患者情绪紧张等而导致血压进一步波动,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对于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更加谨慎评估能否进行针灸治疗以及选择合适的针灸方案。例如,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代谢等功能受到影响,针灸时穴位刺激可能对机体的影响需要更精准把握,避免因针灸操作不当加重肝肾功能负担。
二、治疗中注意事项
1.穴位选择与操作规范
针灸医师会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变部位等准确选择穴位,一般会选取腰部及下肢相关的穴位,如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等。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使用的针灸针必须经过严格消毒,防止感染。进针的深度和角度要根据患者的体型、病情等合理把握。对于体型较瘦的患者,进针深度要相对较浅,避免过深造成损伤;而对于病情较重、肌肉较紧张的患者,进针角度和深度可能需要适当调整,但都要以患者能耐受且达到治疗效果为标准。例如,环跳穴的进针深度和角度需要精准掌握,过深可能会损伤坐骨神经等重要组织,过浅则达不到应有的治疗作用。
2.患者反应观察
在针灸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不适症状,可能是出现了晕针等情况,需要立即停止针灸操作,将患者平卧,松解衣领等,一般经过休息等处理后可缓解。如果患者在针灸后局部出现明显的疼痛加剧、肿胀等异常情况,也需要及时分析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由于他们对疼痛等刺激的感知和耐受能力与成年人不同,更要密切关注其在针灸过程中的反应,儿童患者可能因为害怕等原因不太能准确表达不适,需要医师更加细心观察其表情、肢体动作等情况。
三、治疗后注意事项
1.局部护理
针灸后局部皮肤的针孔需要保持清洁,短时间内避免沾水,防止针孔感染。一般建议患者在针灸后2-4小时内不要洗澡。对于针灸后局部出现轻微的淤血等情况,属于正常的针灸反应,患者不必过于紧张,可在24小时内先进行冷敷,减少淤血扩散,24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淤血吸收。但如果淤血范围迅速扩大或伴有其他不适,如发热等,需要及时就医。
2.休息与活动
针灸后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一般建议休息1-2小时。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休息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可选择平卧,腰部下方垫薄枕,以维持腰椎的生理曲度,促进恢复。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可以进行一些适度的腰部功能锻炼,但要避免幅度较大、过于剧烈的动作,如快速扭转腰部等。例如,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腰部伸展运动,但要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以不引起腰部疼痛加重为宜。对于长期久坐的患者,在针灸后也不能马上长时间久坐,需要适当起身活动腰部,缓解腰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休息和活动的把握要更加谨慎,活动量要逐渐增加,避免因活动不当导致腰部病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