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心脏病是长期高血压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心脏病,病因是长期高血压,病理早期左心室向心性肥厚、晚期心肌肥厚加重等,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症状、进展期有呼吸困难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需控制血压、改善心脏功能、调整生活方式,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综合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一、定义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的一种心脏病。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左心室为了克服增高的阻力,逐渐发生代偿性肥厚。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血压因素:长期持续的高血压状态是根本病因。血压升高时,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将血液泵出,左心室心肌细胞受到压力刺激,发生肥厚等代偿性改变。例如,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血压越高,患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几率越大。
2.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时,主动脉内压力增高,左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左心室收缩期负荷加重,逐渐引起左心室向心性肥厚。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左心室扩张,甚至发展为心力衰竭。
三、病理改变
1.早期: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向心性肥厚,心肌细胞增粗、变长,细胞核增大、深染。此时心脏重量增加,但心腔大小可正常。
2.晚期:心肌肥厚进一步加重,可出现心肌纤维化,心室腔扩大,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四、临床表现
1.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心悸、胸闷等不适,常在劳累、紧张等情况下出现,休息后可缓解。
2.进展期: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左心室功能减退,肺淤血所致。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左心衰竭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右心衰竭,表现为体循环淤血,如下肢水肿、肝大、颈静脉怒张等。
3.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高血压的其他表现,如头痛、头晕等。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高血压的病程、血压控制情况等。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值等。
2.体格检查:可发现心脏向左下扩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等。
3.辅助检查
心电图:早期可无特异性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左心室肥厚、劳损等表现,如电轴左偏、左心室高电压等。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明确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心室腔大小等。可见左心室壁增厚,心室腔相对缩小或正常。
胸部X线:可见左心室增大,主动脉弓突出等。
六、治疗原则
1.控制血压:积极控制血压是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关键。通过合理应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等。
2.改善心脏功能:对于已经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抗心力衰竭治疗,如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3.生活方式调整:患者需要注意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小于6g;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例如,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在治疗时,降压速度不宜过快,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过快降压可能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情况调整降压药物剂量。
2.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多与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等相关高血压有关。需要积极查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严格控制血压,避免影响生长发育。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肥胖,鼓励适当运动等。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在治疗时,要谨慎选择降压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需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根据病情合理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高血压性心脏病是长期高血压导致的心脏病变,通过早期诊断、积极控制血压和改善心脏功能等综合治疗措施,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