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的区别
腹泻分为病毒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起病急、症状相对轻,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细菌性腹泻由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导致,症状多样且可能更重,需据药敏选敏感抗生素并对症支持治疗,二者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上均有不同特点。
一、病因方面
1.病毒性腹泻: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则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可引发腹泻,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经消化道传播,如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等。不同年龄人群对病毒的易感性有所差异,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感染轮状病毒等引发腹泻;而诺如病毒感染则无明显年龄绝对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人群聚集场所如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易发生诺如病毒的聚集性传播。
2.细菌性腹泻:主要由细菌感染导致,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菌等。不同细菌的感染途径有所不同,例如大肠杆菌可通过污染水源、食物传播,沙门氏菌常存在于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食物中,志贺菌引起的菌痢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年龄因素上,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免疫系统功能相对较弱,较易感染某些致病性细菌引发腹泻;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生食肉类、蛋类等人群,感染细菌性腹泻的风险相对较高,有肠道基础病史的人群可能因肠道屏障功能等问题更易受细菌侵袭引发腹泻。
二、临床表现方面
1.病毒性腹泻:一般起病较急,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多为水样便或稀糊状便,次数可多可少,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呕吐、腹痛等症状,呕吐一般程度较轻,腹痛多为隐痛。发热情况不一,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腹泻在婴幼儿中可出现发热,体温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而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发热相对较少见,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差异,婴幼儿腹泻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成人感染诺如病毒时除消化道症状外,全身症状相对较明显,可能有乏力等表现。
2.细菌性腹泻:症状相对多样且可能更重,腹泻大便性状多样,可为黏液脓血便、脓血便等,如志贺菌引起的菌痢多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感(即频繁有排便感,但排便量少)。腹痛相对较明显,多为下腹或左下腹疼痛。发热较为常见,体温可高达38℃以上,甚至更高。不同细菌感染表现有差异,大肠杆菌感染可能根据菌株不同表现不同,沙门氏菌感染除腹泻发热外,可能有全身中毒症状更明显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细菌性腹泻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若不及时治疗易出现严重脱水等并发症;成人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时,细菌性腹泻可能导致基础疾病加重,需更谨慎对待。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病毒性腹泻: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多,粪便病毒检测可发现相应的病毒抗原或核酸,如通过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或通过PCR技术检测诺如病毒核酸等。不同年龄患者的粪便病毒检测结果可辅助判断病情,婴幼儿粪便中检测到轮状病毒核酸则高度提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
2.细菌性腹泻: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有时可见红细胞,粪便细菌培养可分离出相应的致病菌,如培养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对于儿童患者,进行粪便细菌培养时需注意标本采集的规范,以确保结果准确;成人有长期使用抗生素病史时,粪便细菌培养可能受影响,需综合判断。
四、治疗方面
1.病毒性腹泻: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可口服补液盐纠正轻中度脱水,对于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针对常见引起腹泻的病毒进行治疗,主要依靠机体自身免疫清除病毒。不同年龄患者的补液方案需根据其脱水程度、年龄特点等调整,婴幼儿补液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出现心功能不全等情况。
2.细菌性腹泻: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等抗生素(但需注意儿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禁忌),沙门氏菌感染可选用相应敏感抗生素。同时也需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止泻等。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成人有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时,选用抗生素要考虑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调整用药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