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病机制涉及脂质浸润和炎症反应,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因素,临床表现有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诊断方法包括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血液生化检查
一、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二、发病机制
1.脂质浸润学说:血液中的脂质如胆固醇等沉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下,逐渐形成粥样斑块,这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基础。大量研究表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例如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的患病率呈正相关关系。
2.炎症反应学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炎症反应。炎症细胞浸润斑块部位,释放炎症因子,促进斑块的形成和不稳定。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水平往往高于健康人群。
三、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人群冠心病发病风险明显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壁的弹性逐渐下降,内膜更容易受损,脂质等更容易沉积。
性别:在绝经前,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低于男性。这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有关,雌激素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但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迅速升高,接近男性水平。
2.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研究显示,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6倍。
不合理饮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容易导致血脂异常,如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进而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大量摄入饱和脂肪酸,会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身体代谢功能下降,容易出现肥胖、血脂异常等情况,从而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几率。有研究表明,经常进行适度运动的人冠心病发病风险低于长期缺乏运动者。
3.病史相关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承受的压力较高,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脂质沉积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长期高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冠心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同时常伴有脂代谢异常,容易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且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病情往往更为严重,预后较差。
四、临床表现
1.心绞痛
典型表现:主要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内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例如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诱发,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而有所不同。
2.心肌梗死
表现特点: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等。部分患者可能没有典型的胸痛症状,而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不典型症状,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容易被忽视。
五、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可发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的表现,但很多时候静息心电图可能正常,需要进一步检查。例如在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动态变化。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提高冠心病的检出率。
2.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和程度等。例如能够明确冠状动脉哪一支血管发生了粥样硬化狭窄,狭窄程度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3.血液生化检查
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若这些指标升高,提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坏胆固醇”,其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在心肌梗死时会升高,可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