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
动脉硬化闭塞症有症状表现和体征表现。症状表现包括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不适,休息可缓解)、静息痛(休息时尤其夜间下肢剧烈疼痛)、皮肤色泽改变(苍白或发绀)、皮肤温度降低(患肢较对侧温度低);体征表现包括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营养障碍(干燥、脱屑等)、溃疡或坏疽(病情发展时出现),不同年龄、性别、病史人群表现有差异。
一、症状表现
1.间歇性跛行
这是动脉硬化闭塞症较为典型的表现。通常是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出现疼痛、酸胀、乏力等不适症状,休息后可缓解,再次行走相同距离又会出现相同症状。其机制是由于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运动时局部肌肉需氧量增加,而供血不足导致缺氧、代谢产物堆积引发疼痛。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出现,年龄较大者因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更易发生,长期吸烟、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间歇性跛行的风险更高。例如,一项针对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间歇性跛行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相对更高。
2.静息痛
在患者休息时也会出现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疼痛程度较为剧烈,患者常难以入睡,需被迫采取坐位或下垂患肢以缓解疼痛。这是因为在静息状态下,肢体仍有一定的代谢需求,而狭窄或闭塞的动脉无法满足其血液供应,导致缺血缺氧加重引发疼痛。不同年龄段患者均可能出现,老年患者由于血管病变基础更差,发生静息痛的概率相对较高,女性在更年期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血管有一定影响,但总体上静息痛的发生与个体血管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人群需警惕静息痛的出现。
3.皮肤色泽改变
患肢皮肤可出现苍白或发绀现象。苍白是由于动脉供血不足,皮肤血液灌注减少所致;发绀则是因为缺血缺氧导致局部静脉血氧含量降低引起。年轻患者若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大量吸烟等,可能加速血管病变,较早出现皮肤色泽改变,而老年患者血管本身已存在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更易出现此类表现,有动脉硬化病史或家族史的人群皮肤色泽改变的风险相对增加。比如,研究表明长期吸烟者患动脉硬化闭塞症出现皮肤色泽改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吸烟者。
4.皮肤温度降低
患肢皮肤温度较对侧相应部位降低,用手触摸可明显感觉到差异。这是因为动脉供血减少,热量供应不足导致。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患者因血管调节功能下降,皮肤温度降低的情况可能更易被察觉,女性在寒冷环境下若本身存在血管病变,皮肤温度降低的症状可能会更明显,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神经病变等因素可能掩盖部分皮肤温度降低的感知,但实际血管缺血导致的温度改变依然存在。
二、体征表现
1.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下肢动脉的搏动,如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等,可出现减弱或消失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相对较少发生动脉硬化闭塞症,若发生则动脉搏动改变更为明显,老年患者由于动脉本身的硬化等原因,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较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在动脉搏动改变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的人群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的概率更高。通过触摸动脉搏动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情程度,例如在临床检查中,若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往往提示下肢动脉闭塞程度较严重。
2.皮肤营养障碍
可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汗毛脱落、趾甲增厚变形等。长期的缺血状态影响了皮肤的正常营养供应,导致皮肤及附属结构出现异常改变。不同年龄患者中,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皮肤营养障碍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女性在激素水平影响下皮肤本身有一定特性,但在动脉硬化闭塞症导致的营养障碍方面与男性无本质差异,有糖尿病等合并症的患者由于高血糖等因素会加重皮肤营养障碍的程度,比如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皮肤营养障碍表现往往更严重。
3.溃疡或坏疽
病情进一步发展时,可出现下肢溃疡或坏疽。溃疡多发生在足部等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坏疽则可能由溃疡恶化或直接因缺血严重导致组织坏死引起。老年患者由于身体修复能力下降,溃疡或坏疽愈合相对困难,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等一般较少发生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的溃疡或坏疽,但在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出现,有长期吸烟史、合并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溃疡或坏疽的风险显著增加,一旦出现溃疡或坏疽,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局部清洁,避免感染进一步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