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眼病是糖尿病引发的一系列眼部并发症统称,常见类型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各有不同病理机制与临床表现,预防需严格控血糖、血压、血脂,筛查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糖尿病患者有各自情况需特殊关注。
一、常见类型及病理机制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病理机制:长期高血糖会使视网膜的血管发生病变。视网膜的微血管在高血糖环境下,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周细胞丢失。进而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成分渗出,引起视网膜水肿。随着病情进展,视网膜缺血缺氧,刺激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血液进入玻璃体腔会导致玻璃体积血。如果纤维组织增生牵拉视网膜,还可能引起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后果。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显著增加。对于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的患者,眼部血管受到的损伤累积,更易出现视网膜病变相关表现。
2.糖尿病性白内障
病理机制:高血糖会影响晶状体的代谢。正常情况下,晶状体依靠葡萄糖代谢提供能量等维持其透明状态。高血糖时,晶状体中葡萄糖增多,转化为山梨醇等物质,山梨醇在晶状体内积聚,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水分进入晶状体,引起晶状体肿胀、混浊,从而形成白内障。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稳定,波动较大的患者,更易发生糖尿病性白内障。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相对较长且血糖控制往往较难达标,发生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年龄可能较早。
3.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
病理机制:高血糖可影响视神经的血液供应和神经纤维的代谢。视网膜中央动脉和视神经的血液供应有一定关联,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可能波及供应视神经的血管,导致视神经缺血缺氧。同时,高血糖对神经纤维的直接毒性作用也可能影响视神经的功能。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更易出现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相关的视力下降等表现。
二、临床表现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视力轻度下降、视物模糊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眼前黑影飘动(玻璃体积血时)、视力明显下降甚至失明等。在眼底检查时可发现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斑、渗出等表现。
2.糖尿病性白内障
主要表现为视力逐渐下降,晶状体混浊从周边开始逐渐向中央发展,严重时整个晶状体混浊,影响光线进入眼内,导致视力严重受损。
3.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
可出现视力下降、色觉异常等表现,严重时视力急剧下降。
三、预防与筛查
1.预防
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眼病的关键。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适当的运动以及规范的药物治疗等,将血糖长期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可显著降低糖尿病眼病的发生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建议保持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等合理范围。同时,也要控制血压和血脂,因为高血压和高血脂会加重糖尿病对眼部血管的损伤。
2.筛查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部筛查。一般建议糖尿病病程小于5年的患者,每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病程超过5年的患者,每半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眼部检查项目包括眼底检查、视力检查、眼压测量等。通过定期筛查,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眼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延缓病情进展。
四、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糖尿病患者
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眼病的风险相对较高,且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糖尿病患者的眼部情况,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带孩子进行眼部筛查。同时,要确保儿童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因为良好的血糖控制对于减少眼部并发症至关重要。
2.老年糖尿病患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合并其他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疾病与糖尿病相互影响,增加了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和发展风险。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需要更加关注血压、血脂的控制,并且在进行眼部检查和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选择更加谨慎和合适的诊疗方案。
3.妊娠糖尿病患者
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孕期血糖波动较大,容易出现糖尿病眼病的加重。妊娠期间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同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由于妊娠的特殊性,在选择眼部治疗措施时要格外谨慎,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遵循个体化的诊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