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治疗、中医外治法,不同证型有相应内服方剂,针灸有体针和耳针,外治法有中药外洗和穴位贴敷,同时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中药内服治疗
1.辨证论治:
风热犯表证:多因外感风热之邪,侵袭人体,导致风团色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等症状。治以疏风清热,方选消风散加减。现代研究表明消风散中的多种药物具有抗过敏、抗炎等作用,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缓解荨麻疹症状。
风寒束表证:由于风寒之邪外袭,腠理闭塞,营卫失调,表现为风团色白,遇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等。常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该方中的麻黄、桂枝等药有温经散寒之功,可改善风寒外束引起的荨麻疹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及血管通透性有关。
血虚风燥证:多见于慢性病程,患者气血不足,风邪久羁,肌肤失养,症见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发作加剧,伴有面色苍白、乏力、舌淡苔薄、脉濡细等。治以养血祛风,方用当归饮子加减。当归饮子中的当归、生地等药物有补血滋阴作用,能从根本上改善血虚风燥导致的慢性荨麻疹,研究发现其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减少组胺等炎症介质的释放。
二、针灸治疗
1.体针:
取穴:常取曲池、合谷、血海、膈俞等穴。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有疏风清热、调和气血之功;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能疏风解表、行气活血;血海属足太阴脾经,可补血活血、祛风止痒;膈俞为血会,能调理血分、祛风止痒。针刺这些穴位可通过调节经络气血,起到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作用。现代研究显示针刺这些穴位能影响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降低炎症介质水平,从而缓解荨麻疹症状。
操作方法:采用常规针刺手法,得气后留针一定时间,一般留针15-30分钟,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调整针刺强度和频率。
2.耳针:
取穴:可选肺、肾上腺、皮质下、风溪等耳穴。肺主皮毛,耳穴肺能调节肺卫功能;肾上腺穴可调节内分泌,有抗炎抗过敏作用;皮质下穴与大脑皮质功能相关,能调节神经功能;风溪穴是治疗荨麻疹的特定穴位。通过刺激这些耳穴,可达到调节机体免疫及神经功能,缓解荨麻疹症状的目的。一般采用埋针、压籽等方法,患者可自行按压耳穴以加强刺激。
三、中医外治法
1.中药外洗:
药物组成及用法:常用方剂如苦参汤加减,药物有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等。将药物煎水后,趁温热外洗患处,每日1-2次。苦参能清热燥湿、祛风杀虫;蛇床子可燥湿祛风、杀虫止痒;地肤子、白鲜皮均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效。外洗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病变部位,通过皮肤吸收发挥药效,改善皮肤瘙痒、风团等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皮肤炎症反应有关。
2.穴位贴敷:
药物及贴敷方法:可选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药物研末,用姜汁调和成膏状,贴敷于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肺俞、脾俞、肾俞分别为肺、脾、肾三脏在背部的俞穴,贴敷这些穴位可调节肺、脾、肾三脏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对慢性荨麻疹起到治疗作用。贴敷时间一般根据患者皮肤耐受情况而定,通常为1-2小时,避免贴敷时间过长引起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皮肤娇嫩,在进行中医外治法时,如中药外洗、穴位贴敷等,要注意药物浓度和操作时间,避免刺激过强导致皮肤损伤。针灸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针刺手法和深度,尽量减轻患儿的不适感。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调整中药内服的剂量和药物选择,优先考虑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存在脏腑功能衰退,在采用中医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中药内服要注意药物的性味和用量,避免使用过于峻烈的药物。针灸治疗时要根据老年患者的体质调整针刺强度,防止过度刺激引起不适。对于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还需关注其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用药需谨慎,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时,要避免使用具有活血化瘀、辛温走窜等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哺乳期女性在采用中药内服或外治时,要考虑药物对乳汁分泌及婴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较温和的外治法等,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