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是什么
气胸是气体进入胸膜腔致积气状态,按病因分外伤性、自发性(含原发性、继发性),按胸膜腔压力分闭合性、开放性、张力性,发病机制与胸膜腔与外界或肺泡相通有关,临床表现有胸痛、呼吸困难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等,治疗有保守、排气治疗,需预防基础病和避免胸部外伤。
一、气胸的定义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正常情况下胸膜腔是不含气体的潜在腔隙,当各种原因导致气体进入胸膜腔后,就会引发气胸。
二、气胸的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外伤性气胸:多因胸部外伤,如锐器刺伤、肋骨骨折断端刺破肺组织等导致气体进入胸膜腔。不同年龄人群因外伤原因不同,儿童可能因意外碰撞等导致,成年人可能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外伤引起。
2.自发性气胸:又可分为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和继发性自发性气胸。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多见于既往无明显肺部疾病的健康人,尤其是瘦高体型的青壮年男性;继发性自发性气胸则是在肺部原有疾病基础上发生,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结核、肺大疱等患者,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根据自身基础疾病情况发病,老年人患COPD等基础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
(二)按胸膜腔压力分类
1.闭合性(单纯性)气胸:胸膜破裂口较小,随肺萎缩而闭合,空气不再继续进入胸膜腔。
2.开放性(交通性)气胸:胸膜破裂口较大或因有粘连和牵拉,使破口持续开放,吸气与呼气时空气自由进出胸膜腔。
3.张力性(高压性)气胸:胸膜破裂口呈单向活瓣或活塞作用,吸气时胸廓扩大,胸膜腔内压变小,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胸膜腔内压升高,压迫活瓣使之关闭,致使胸膜腔内空气越积越多,压力持续升高。
三、气胸的发病机制
当胸膜腔与外界或肺泡相通时,外界空气或肺泡内气体进入胸膜腔。以自发性气胸为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多因肺组织本身的原因,如肺尖部微小肺大疱破裂,气体进入胸膜腔;继发性自发性气胸则是在肺部基础疾病基础上,病变破坏肺组织,导致肺泡破裂,气体进入胸膜腔。外伤性气胸是由于胸部受到外力作用,直接或间接导致肺组织、支气管等损伤,使气体进入胸膜腔。
四、气胸的临床表现
1.症状
胸痛:多为突然发生的一侧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持续时间较短,随后可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耐受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述不清,但会出现哭闹、呼吸急促等表现;成年人则能较明确表述胸痛等症状。
呼吸困难:气胸量较大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气体量越多,呼吸困难越明显。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老年人合并COPD时,原本肺功能就较差,发生气胸后呼吸困难会更严重。
2.体征
视诊:患侧胸廓饱满。
触诊: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触觉语颤减弱或消失。
叩诊:患侧呈鼓音。
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五、气胸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气胸的重要方法,可显示肺组织压缩程度、是否有气胸以及胸腔内有无积液等情况。通过胸部X线片能清晰看到气胸线,即被压缩肺组织与胸膜腔积气的分界。
胸部CT检查: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气胸或X线检查不易明确诊断的情况,胸部CT更具优势,能更准确地显示肺内病变情况以及气胸的细微改变。
2.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患者的外伤史、基础疾病史以及典型的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和相应的体格检查表现,为气胸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六、气胸的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适用于少量气胸(肺压缩<20%)、症状较轻的闭合性气胸患者。让患者卧床休息,吸氧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气体可自行吸收。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要注意休息环境的舒适,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老年人则要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避免因活动等导致气胸加重。
2.排气治疗
胸腔穿刺抽气:适用于小量气胸、呼吸困难较轻、心肺功能较好的患者。
胸腔闭式引流:对于中、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等通常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排出,促进肺复张。
七、气胸的预防
1.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人群:积极治疗原发病,如COPD患者要规范治疗,戒烟,避免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减少气胸的发生风险。老年人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肺部潜在疾病并进行干预;儿童若有先天性肺部发育异常等情况,要遵循医生建议进行相应处理。
2.避免胸部外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安全,如进行高空作业时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发生胸部外伤导致气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