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怎么处理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救治包括现场急救,即患者立即休息并呼叫急救;住院治疗初期进行一般监护、开通静脉通道、止痛、抗血小板治疗;再灌注治疗有PCI和溶栓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凝、使用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类药物;还要防治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同时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及有特殊病史患者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现场急救
1.立即休息:患者应立即停止一切体力活动,就地休息,避免任何加重心脏负担的行为,因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时心肌缺血缺氧,活动会进一步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病情。
2.呼叫急救: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如当地的120急救,以便及时获得专业的医疗救援。
二、住院治疗初期处理
1.一般监护
心电监护:持续监测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情况,因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高,通过心电监护可以早期发现并处理。
血氧监测:监测血氧饱和度,确保患者氧供情况,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一般≥95%),以保证心肌等重要器官的氧供。
血压监测:密切监测血压,了解患者血压变化情况,因为心肌梗死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导致血压波动。
2.开通静脉通道: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及时给药等治疗操作。
3.止痛治疗:可使用吗啡等药物进行止痛,吗啡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情绪,同时减轻心脏的负荷,但需严格遵循用药的相关原则和禁忌等。
4.抗血小板治疗:口服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的扩大。
三、再灌注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适应证评估:在发病12小时内(若有适应证)可考虑行PCI,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PCI,包括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等。
操作过程:通过导管技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的血流灌注,这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患者的预后。
2.溶栓治疗
适应证与禁忌证:评估患者是否符合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如发病时间在12小时内(具体根据药物等情况),同时排除禁忌证,禁忌证包括近期有活动性出血等情况。
药物选择:常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等,通过溶解血栓使血管再通,但溶栓治疗的再通率相对PCI可能较低,且有出血等风险。
四、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根据患者情况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再次形成,抗凝治疗需要监测凝血指标,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以调整药物剂量,保证抗凝效果同时避免出血风险。
2.β受体阻滞剂:如无禁忌证可使用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它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减慢心率,改善心肌缺血预后,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应早期使用,但需注意监测心率、血压等情况,对于心率较慢(如<60次/分)或血压较低(如收缩压<90mmHg)等情况需谨慎。
3.ACEI或ARB类药物:如卡托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以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但需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肾功能等情况,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等患者禁用。
五、并发症的防治
1.心力衰竭
监测与评估: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尿量等情况,评估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可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心脏的射血分数等指标。
治疗:根据心力衰竭的程度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利尿剂等减轻心脏负荷,但需注意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2.心律失常
监测:持续心电监护监测心律失常情况,对于出现的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及时发现。
处理: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如室性心动过速可使用胺碘酮等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需要电复律等操作。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监测各项指标,如肝肾功能等,因为药物代谢等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需更加个体化。
2.女性患者: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有时不典型症状更多,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全面评估,同时女性在激素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影响药物的反应等,治疗需综合考虑。
3.有特殊病史患者:如有脑血管病史患者使用抗凝药物需更加谨慎,因为出血风险可能更高,需密切监测神经系统等情况;有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调整剂量,避免加重肾功能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