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活动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活动指胃黏膜有慢性炎症且无萎缩性变化、处于活动期,不同人群均可发病,不良生活方式和胃肠道病史会增加患病风险。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药物、精神因素等。临床表现有消化不良症状,不同特殊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和对症治疗。针对儿童、老年患者、女性患者及有其他病史患者有不同的温馨提示。多数患者积极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可控制病情,否则可能反复甚至加重,预防需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根除幽门螺杆菌及定期体检。
一、定义与概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活动指胃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改变,但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变化,且炎症处于活动期。活动期意味着胃黏膜存在急性炎症反应,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等表现。这种疾病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中均可发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饮酒、吸烟、不规律饮食等会增加患病风险,有胃肠道病史的人群发病概率也相对较高。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活动的主要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在胃内长期生存繁殖,引发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2.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过度饮酒,喝浓茶、咖啡等,可能损伤胃黏膜,导致炎症活动。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诱发炎症。
4.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促使胃炎活动。
三、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症状:多数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等,还伴有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2.特殊人群表现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腹痛哭闹等;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不敏感,容易忽视病情,且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症状更为复杂。女性在生理期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使症状有所加重。
四、诊断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活动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确定炎症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因。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病理组织检测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3.其他检查:如血常规、粪便潜血试验等,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五、治疗
1.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保持心情舒畅。对于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老年患者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女性在特殊生理期更要注意饮食和情绪调节。
2.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若检测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治疗。
3.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可选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如调整饮食结构。若需用药,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家长要关注儿童的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用药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定期复查。在生活中,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女性患者:女性在孕期和生理期身体处于特殊状态,用药需特别谨慎。孕期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缓解症状。生理期要注意保暖,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保持情绪稳定。
4.有其他病史患者:有胃肠道手术史、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的患者,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原发病的情况,避免药物对原发病产生不良影响。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七、预后与预防
1.预后: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后,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炎症活动可逐渐消退。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或不注意生活方式,病情可能反复发作,甚至进展为其他更严重的胃部疾病。
2.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注意饮食卫生。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根除治疗,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同时,要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胃部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