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
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是出生后不久即现皮肤黏膜青紫的一类病,由心脏结构严重畸形致右向左分流等使机体缺氧,常见法洛四联症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等,有青紫、呼吸困难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等诊断,治疗分内科对症支持和外科根治,新生儿婴儿治疗需精细护理。
一、定义
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类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出现皮肤、黏膜青紫(发绀)表现的先天性心脏病。它是由于心脏结构存在严重畸形,导致右向左分流或者大动脉起源异常等,使得静脉血不能充分氧合就直接流入体循环,从而引起机体缺氧,出现青紫症状。
二、常见类型及病理生理机制
1.法洛四联症:是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四种畸形。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肺动脉狭窄使右心室排血受阻,右心室压力增高,部分血流通过室间隔缺损进入骑跨的主动脉,导致大量静脉血直接进入体循环,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出现青紫。
对于新生儿期患有法洛四联症的婴儿,由于肺动脉狭窄程度不同,青紫表现可能有差异,严重狭窄者出生后即可有明显青紫。
从性别角度看,男女患病比例无显著特异性差异,但在病情发展过程中,不同性别可能因身体代谢等因素对缺氧的耐受程度略有不同。
生活方式方面,婴儿期需特别关注喂养情况,因为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往往存在心功能不全表现,喂养时易出现气促、多汗等情况,需少量多次喂养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2.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主动脉发自右心室,肺动脉发自左心室,形成两个隔绝的循环系统,即体循环和肺循环完全分开。病理生理机制为氧合血和未氧合血在各自循环中无法混合,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出生后即可出现严重青紫。
新生儿期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青紫表现极为明显,若不及时干预,预后极差。
性别因素在此病中无特殊倾向性,主要与心脏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有关。
生活方式上,此类患儿需要严格的护理,保持安静,减少氧耗,因为任何增加氧耗的活动都可能加重缺氧状态。
三、临床表现
1.青紫:是最突出的表现,常在口唇、甲床、鼻尖、面颊等部位明显。出生后数小时至数月即可出现,且随着活动量增加而加重。例如法洛四联症患儿在哭闹、活动时青紫会明显加重。
2.呼吸困难:由于机体缺氧,患儿会出现呼吸急促的表现。在吃奶时尤为明显,吃奶过程中可能频繁停歇,以缓解气促症状。
3.生长发育迟缓: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长期缺氧,影响机体的代谢和营养物质的利用,导致体重不增、身材矮小等生长发育落后的情况。对于婴幼儿来说,身高、体重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正常同龄儿。
4.蹲踞现象:多见于法洛四联症患儿,患儿行走或活动过程中常主动下蹲片刻。这是因为下蹲可增加体循环阻力,减少右向左分流量,从而暂时缓解缺氧症状。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可发现患儿有青紫体征,心脏听诊有异常杂音。例如法洛四联症患儿可在胸骨左缘听到收缩期杂音。
2.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显示心脏的结构畸形,如法洛四联症中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肺动脉狭窄的程度等;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中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起源及连接情况等。
3.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对于复杂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诊断不明确时可进行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心导管检查可以测定各心腔及大血管的压力,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血管造影可以更直观地显示心脏血管的形态结构,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原则
1.内科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改善缺氧症状。如吸氧,通过提高吸入氧浓度来改善机体缺氧状况。对于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患儿,可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减轻心脏负荷,但需谨慎用药,密切观察患儿反应。
2.外科治疗:是根治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根据不同的畸形类型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如法洛四联症可行根治术,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可行动脉调转术等。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一般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体重等综合因素来决定。对于新生儿期的严重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需要尽早进行手术干预以挽救生命。
特殊人群方面,新生儿和婴儿由于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精细的护理。护理时要注意保持患儿呼吸通畅,控制输液速度,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