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做什么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有贫血、白细胞等情况及与慢性炎症有关)、血沉(活动期加快但特异性不高)、C-反应蛋白(活动期明显升高可监测病情)、类风湿因子(约70%-80%阳性但非特异)、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特异性高对早期等有意义);影像学检查有X线(早中晚期有不同表现)、超声(可发现早期病变)、MRI(能更早发现软组织病变);关节液检查可见量多、白细胞升高等,不同患者检查有特殊情况需注意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出现轻度至中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血小板计数可能升高。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这与疾病的慢性炎症状态有关,炎症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等过程。
2.血沉(ESR):血沉加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重要指标之一。血沉反映了血液中红细胞聚集的速度,在炎症状态下,血液中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等增多,会使红细胞沉降率加快,一般来说,活动期患者血沉常明显升高,但血沉的特异性不高,很多其他炎症性疾病也可导致血沉加快。
3.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明显升高,其水平与疾病的活动度密切相关。当疾病处于缓解期时,CRP水平可降至正常,所以它常被用于监测疾病的活动情况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4.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约70%-80%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呈阳性。不过,类风湿因子阳性也可见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一些感染性疾病和正常老年人,所以类风湿因子阳性不是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性指标,但对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5.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尤其是对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较高。其阳性率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约为60%-70%,而且抗CCP抗体阳性的患者往往病情更容易向侵蚀性关节炎发展,所以它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早期表现: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可能轻度变窄。这是因为疾病早期主要是滑膜炎症,导致关节周围组织水肿等改变,X线对早期软组织改变的显示不够敏感。
中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X线可出现关节间隙狭窄,这是由于软骨破坏所致;关节面出现虫蚀样改变,这是因为骨质受到炎症破坏;还可能出现骨质疏松等表现,骨质疏松与疾病的慢性炎症导致骨代谢异常有关。
晚期表现:晚期X线可见关节严重破坏、畸形,如关节半脱位、强直等,此时关节功能严重受限。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滑膜血管翳形成等早期病变。滑膜血管翳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特征之一,超声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血管翳的范围和血流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活动度有重要作用,尤其适用于小关节的检查,而且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3.磁共振成像(MRI):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可以更早地发现关节软骨、滑膜、韧带等组织的病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MRI可显示滑膜增厚、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等情况,对于判断关节软骨的损伤程度以及发现早期的骨质侵蚀等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更早地制定治疗方案。
三、关节液检查
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可见关节液量增多,外观呈淡黄色或草黄色,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关节液中的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也较高。通过关节液检查可以帮助鉴别其他类型的关节炎,如感染性关节炎等,感染性关节炎的关节液中白细胞计数更高,且可找到病原菌等,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液主要是炎症性改变。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进行这些检查时可能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注意。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女性患者在月经等特殊时期,血沉等指标可能会有生理性波动;长期吸烟的患者可能会影响炎症指标等的结果判断;有既往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时需要综合考虑各项检查结果,避免混淆。对于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等问题,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也可能影响一些指标的解读,需要儿科医生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