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皮肤病变
糖尿病皮肤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由代谢、血管、神经病变等多种因素致皮肤异常,有糖尿病性皮肤病、大疱病、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皮肤感染等类型,发病机制涉代谢、血管、神经因素,风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诊断需结合病史、视诊及检查,要与其他皮肤病变鉴别。
一、定义
糖尿病皮肤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在皮肤组织上出现的一系列异常表现,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糖尿病导致的代谢紊乱、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二、常见类型及表现
1.糖尿病性皮肤病
多发生在小腿前部。开始为圆形或椭圆形暗红色的丘疹,直径约1cm左右,或为分散的斑疹,以后逐渐扩大,呈棕红色,有轻度鳞屑,常伴有色素沉着。其发生与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有关,局部皮肤营养障碍,胶原代谢异常等是可能的机制。
2.糖尿病性大疱病
好发于手脚末梢部位,水疱大小不一,疱壁薄,内容物澄清,一般无自觉症状。这种水疱的发生可能与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异常,以及血管病变影响局部组织液的平衡有关。
3.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多见于小腿伸面,开始为一个或几个红色丘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卵圆形斑块,直径可达数厘米,中央呈淡黄色,有光泽,薄而发亮,边缘呈紫红色,有轻度鳞屑。其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以及糖尿病导致的血管病变破坏局部组织有关。
4.糖尿病性皮肤感染
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高,有利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易发生皮肤感染,如疖、痈、体癣、股癣等。例如,皮肤小的破损后,高血糖环境使细菌容易滋生,引发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因为高血糖不利于白细胞的杀菌功能等。
三、发病机制
1.代谢因素
长期高血糖状态下,糖与蛋白质发生非酶糖化反应,生成糖化终产物,沉积在皮肤组织中,影响皮肤细胞的正常功能,如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合成等,导致皮肤弹性下降、脆性增加等。
糖尿病患者脂肪代谢也常紊乱,血脂异常可能影响皮肤血管的内皮功能,进一步加重血管病变。
2.血管病变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累及皮肤血管,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皮肤组织缺血缺氧。例如,皮肤的营养供应主要依赖微血管,血管病变使皮肤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应不足,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
大血管病变也可能间接影响皮肤血供,如下肢动脉硬化时,下肢皮肤的血供减少,增加了糖尿病足等皮肤病变的发生风险。
3.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可导致皮肤感觉减退或异常,患者对皮肤的损伤不易察觉,容易发生外伤、感染等。同时,自主神经病变影响皮肤的汗腺分泌等功能,使皮肤干燥,进一步增加皮肤病变的易感性。
四、相关风险因素
1.年龄
一般来说,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更易出现皮肤病变,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皮肤的修复能力减弱,且长期高血糖对血管、神经等的损伤积累,使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皮肤病变的概率增加。
2.性别
在糖尿病皮肤病变的发生上,男女并无绝对的显著差异,但在一些具体类型上可能有不同表现倾向,不过总体来说不是主要的区分因素。
3.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糖尿病病情,从而增加皮肤病变的发生风险。而规律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有助于控制血糖,降低皮肤病变的发生概率。
4.病史
糖尿病病史较长、血糖控制不佳(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的患者,发生皮肤病变的可能性明显高于病史短、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长期高血糖对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慢性损伤不断累积,皮肤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影响。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糖尿病病史、皮肤病变的发生发展情况等。通过皮肤视诊观察皮肤病变的形态、部位等特征。必要时可能会进行皮肤活检等检查,以明确皮肤组织的病理改变,结合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糖尿病相关指标来综合诊断糖尿病皮肤病变。例如,皮肤活检可以观察到皮肤组织中是否存在糖化终产物沉积、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特征性改变。
2.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皮肤病变相鉴别,如其他原因导致的皮肤感染、非糖尿病性大疱病、其他原因引起的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来进行区分。例如,非糖尿病性大疱病一般没有糖尿病相关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异常,而糖尿病性大疱病患者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及相关糖尿病指标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