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出现血尿以后怎么办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尿因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产生,需区分镜下与肉眼血尿,评估伴随症状,通过休息、调整生活方式及针对病因治疗控制血尿,严重时用药物或肾脏替代治疗,还需定期监测尿常规、肾功能并长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性别及有基础病史患者各有特点需综合考虑。
一、明确血尿产生机制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出现血尿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肾小球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肾小囊上皮细胞构成,当肾小球发生炎症时,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红细胞得以漏出。不同年龄患者,儿童与成人的肾小球结构及功能发育程度不同,可能影响血尿出现的特点及后续处理;性别差异一般不直接影响血尿产生机制,但可能因个体差异在治疗耐受性等方面有不同表现;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其他肾脏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史,可能使肾小球肾炎病情更复杂,血尿情况也更难控制。
二、评估血尿严重程度
1.镜下血尿与肉眼血尿区分:通过尿常规检查,若显微镜下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为镜下血尿;若尿液呈洗肉水样、浓茶色等则为肉眼血尿。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更需仔细观察尿液外观及借助实验室检查准确评估;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疾病影响对血尿严重程度的判断,需综合多方面因素。
2.血尿伴随症状评估:观察是否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其他表现。若同时有大量蛋白尿、明显水肿、高血压,提示病情可能较重,需进一步干预;若仅单纯血尿,病情相对可能较轻,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仍需密切关注。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高盐饮食者可能加重水肿等伴随症状,从而影响对血尿相关病情的评估。
三、一般处理措施
1.休息与生活方式调整
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以减轻肾脏负担。儿童患者因好动,需家长做好看护,保证其充足休息;老年患者休息时要注意体位舒适,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生活方式: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控制在3-5克,减少水钠潴留,减轻肾脏负担;适量饮水,保证每日尿量在1500-2000ml左右,有助于冲洗尿路,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心脏等负担;避免劳累、感染等诱发因素,感染可能加重肾小球炎症,导致血尿加重,不同年龄人群感染预防措施不同,儿童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老年患者要根据天气增减衣物预防呼吸道等感染。
2.病因治疗基础上的血尿控制
针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进行治疗,如免疫抑制剂治疗(若有相应适应证)等。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方案不同,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对于有基础疾病影响免疫抑制剂使用的患者,如合并严重感染、肝肾功能不全等,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四、医疗干预措施
1.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根据病情可能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这些药物不仅可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对保护肾功能、减轻血尿可能有一定作用。但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如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ACEI/ARB;孕妇禁用ACEI/ARB等。儿童使用这类药物需严格评估体重、肾功能等情况;老年患者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
2.肾脏替代治疗(若有需要):当慢性肾小球肾炎发展到终末期肾病,出现严重血尿伴随肾功能衰竭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但肾脏替代治疗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综合患者全身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考虑,特殊人群如儿童进行肾移植要考虑配型等复杂因素及术后长期免疫抑制治疗的影响;老年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要考虑其心肺功能等耐受性。
五、定期监测与随访
1.尿常规监测:定期复查尿常规,观察血尿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1-3个月复查一次。儿童患者复查时要配合好检查,老年患者要注意留取尿液标本的规范性。
2.肾功能监测:监测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评估肾脏功能进展情况,一般每3-6个月检查一次。不同年龄患者肾功能变化的速度可能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功能变化有其自身特点;老年患者肾功能随年龄增长本身有衰退趋势,更需密切监测。
3.病情随访:长期随访观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情转归,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患者要遵循医嘱定期复诊,及时反馈自身症状变化等情况,以便医生调整治疗计划,特殊人群如患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随访要更频繁,确保病情得到良好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