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狭窄高血压是怎么回事
肾动脉狭窄高血压是因肾动脉狭窄致肾脏血流减少引发的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中老年主要病因)和纤维肌性发育不良(中青年女性常见病因),临床表现有血压高且对常规降压药反应不佳、有腹部血管杂音、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多普勒超声、CTA、MRA)和血液检查(血浆肾素活性测定),治疗包括血管重建治疗(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和药物治疗(慎用ACEI或ARB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控压),不同人群(中老年、中青年女性、儿童)有不同诊疗注意事项,需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诊疗护理
一、肾动脉狭窄高血压的定义
肾动脉狭窄高血压是由于肾动脉狭窄引起肾脏血流减少,从而导致血压升高的一种继发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可使肾脏灌注压降低,刺激肾脏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使得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多,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二、肾动脉狭窄的常见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中老年肾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多见于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肾动脉处形成,导致血管狭窄。
2.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常见于中青年女性,尤其是30-50岁的女性,主要是肾动脉壁的中层出现病变,导致血管狭窄。
三、肾动脉狭窄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1.临床表现
血压特点:血压通常较高,而且可能对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反应不佳。部分患者血压急剧升高,呈现恶性高血压的表现,如舒张压常持续大于130mmHg,伴有头痛、视物模糊、眼底出血等表现。
其他表现:可伴有腹部血管杂音,在上腹部或背部肋脊角处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另外,还可能出现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等表现。
2.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初步筛查肾动脉狭窄,通过检测肾动脉血流速度等指标来判断是否存在狭窄,但准确性相对有限。
CT血管造影(CTA):能够清晰显示肾动脉的形态和狭窄部位,是较为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明确肾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无需使用含碘造影剂,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相对安全,也能较好地显示肾动脉情况。
血液检查:血浆肾素活性测定有助于诊断,肾动脉狭窄患者由于RAAS被激活,血浆肾素活性通常会升高,尤其是单侧肾动脉狭窄时,患侧肾静脉肾素活性明显高于对侧。
四、肾动脉狭窄高血压的治疗
1.血管重建治疗
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通过导管将球囊送至肾动脉狭窄部位,扩张球囊以撑开狭窄的血管,改善肾脏血流。对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导致的肾动脉狭窄,该方法效果较好。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在球囊扩张的基础上,放置支架以维持血管的通畅,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的肾动脉狭窄。
2.药物治疗:在血管重建治疗前或不适合血管重建治疗时,可使用药物控制血压。常用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但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或单肾伴肾动脉狭窄的患者,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肾功能急剧恶化,需要谨慎使用。此外,还可使用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联合控制血压。
五、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
1.中老年患者:中老年患者多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肾动脉狭窄,在治疗时要考虑其可能合并的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在进行血管重建治疗时,要评估患者的整体心、肺、肝、肾功能等,以确定是否能够耐受手术。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肾功能的影响。
2.中青年女性患者:中青年女性患者若因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导致肾动脉狭窄,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月经史等。在治疗上,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往往效果较好,但术后仍需密切监测血压和肾功能。药物治疗时同样要注意ACEI或ARB类药物的使用禁忌。
3.儿童患者:儿童肾动脉狭窄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因素等有关。在诊断时要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如磁共振相关检查。治疗上需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药物治疗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肾功能和生长的药物。
总之,肾动脉狭窄高血压是一种由肾动脉狭窄引发的继发性高血压,需要通过多种检查明确诊断,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在不同人群中要考虑各自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诊疗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