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尿崩症与中枢性尿崩症有什么区别
肾性尿崩症因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缺陷或重吸收障碍致,多与遗传相关,表现多尿等,实验室检查血浆ADH正常或升高,治疗对症处理;中枢性尿崩症因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致ADH合成、分泌减少,病因多样,表现多尿等,实验室检查血浆ADH降低,治疗补充外源性ADH类似物及治原发病
一、发病机制区别
1.肾性尿崩症:是由于肾脏对抗利尿激素(ADH)反应缺陷或肾脏对水重吸收障碍所致。多与遗传因素相关,例如X连锁隐性遗传型是由于位于X染色体上的AVPR2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肾脏集合管上皮细胞上的AVPR2受体缺陷,使ADH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则与AQP2基因(水通道蛋白2基因)突变有关,影响了水通道蛋白2的功能,进而影响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若为遗传因素导致,可能在出生后就表现出症状。性别上,X连锁隐性遗传型男性发病多见。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存在高钙血症等情况可能会加重肾性尿崩症的症状,因为高钙血症可抑制ADH的释放或干扰肾脏对ADH的反应。病史方面,有家族遗传病史者需重点考虑肾性尿崩症的可能。
2.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精氨酸加压素(AVP,即ADH)合成、分泌减少所致。常见的病因有肿瘤(如颅咽管瘤、松果体瘤等)、创伤(如颅脑外伤)、手术(如垂体瘤手术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不同年龄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因素、肿瘤等发病,成人则可能因外伤、肿瘤等。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一般无特定直接相关,但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身体整体状态,对疾病有间接影响。病史方面,有颅脑相关病史、肿瘤病史等需警惕中枢性尿崩症。
二、临床表现区别
1.肾性尿崩症:主要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多尿症状较为突出,每日尿量可多达数升甚至数十升,尿液外观清亮,尿比重常低于1.005。儿童患者若出现肾性尿崩症,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长期多尿、多饮会导致营养物质丢失,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例如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等。成人患者则可能因多尿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出现夜间频繁起床排尿等情况。
2.中枢性尿崩症:同样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多尿症状一般不如肾性尿崩症那样极其严重,但也会导致大量尿液排出。儿童患者中枢性尿崩症可能会出现发育迟缓、智力发育受影响等情况,因为长期的水、电解质紊乱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成人患者可能会因为频繁饮水、排尿影响睡眠质量等。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1.肾性尿崩症:
血浆ADH测定:血浆ADH水平正常或升高。因为肾脏对ADH不敏感,机体为了试图重吸收水分,会代偿性分泌更多的ADH。
高渗盐水试验:输注高渗盐水后,尿液渗透压无明显升高。正常情况下,输注高渗盐水会刺激ADH分泌,促进肾脏重吸收水分,尿液渗透压升高,而肾性尿崩症患者由于肾脏对ADH反应差,尿液渗透压无明显变化。
氢氯噻嗪试验:给予氢氯噻嗪治疗后,尿量减少,尿比重升高。这是因为氢氯噻嗪可以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远曲小管对钠、氯离子的重吸收,使到达远曲小管的原尿减少,从而相对增加水的重吸收。
2.中枢性尿崩症:
血浆ADH测定:血浆ADH水平降低。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导致ADH分泌减少。
禁水-加压素试验:禁水试验时,患者尿量无明显减少,尿比重及尿渗透压升高不明显;给予外源性加压素后,尿渗透压较禁水试验时明显升高。这是因为中枢性尿崩症患者体内ADH缺乏,禁水不能有效浓缩尿液,而补充外源性加压素后,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浓缩。
四、治疗区别
1.肾性尿崩症: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常用药物有氢氯噻嗪等,氢氯噻嗪通过上述提到的机制减少尿量。对于由高钙血症等其他疾病引起的肾性尿崩症,需要同时治疗原发病。儿童患者使用药物时需特别谨慎,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2.中枢性尿崩症:主要是补充外源性ADH类似物,如去氨加压素等。去氨加压素可以通过与肾脏集合管上的V2受体结合,增加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对于因肿瘤等病因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需要针对肿瘤进行相应治疗,如手术、放疗等。儿童患者使用去氨加压素时要严格掌握剂量,因为儿童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需根据体重等因素精确计算剂量,并密切观察患儿的尿量、电解质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