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措施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血糖、意识状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液护理(明确补液途径、速度、量及观察补液效果)、胰岛素治疗护理(确定给药途径、调整剂量)、并发症护理(脑水肿、感染护理)及基础护理(饮食、口腔、皮肤护理),不同年龄段患者有不同护理要点,需精准细致护理。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常伴有呼吸深快(Kussmaul呼吸),是机体代偿性排出过多二氧化碳的表现,需准确记录变化情况,若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提示病情危重。对于儿童患者,因其生命体征变化较成人更为敏感,需更频繁细致监测;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生命体征变化可能不典型,更要仔细观察。
2.血糖监测:每1-2小时监测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糖多显著升高,一般在16.7-33.3mmol/L,有时可达55.5mmol/L以上,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变化趋势,为治疗提供依据。儿童患者血糖波动可能更快,需及时获取数据调整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时,血糖监测要兼顾母体和胎儿情况。
3.意识状态观察: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如从嗜睡转为昏迷,提示病情加重。不同年龄段患者对病情的耐受及意识表现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老年患者可能出现反应迟钝等情况,要及时识别意识变化并报告医生。
4.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监测:定期监测血钾、血钠、血氯、血pH值、碳酸氢根等指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存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如血钾早期可正常或偏低,随着补液、胰岛素治疗后可迅速下降,需动态监测以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电解质紊乱可能更严重,需特别关注;妊娠期患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变化可能影响胎儿,监测要更精准。
二、补液护理
1.补液途径及速度:通常先快速补充生理盐水,快速补液可纠正脱水,改善肾灌注。成人一般在开始1-2小时内快速输入生理盐水1000-2000ml,儿童按体重计算补液量,一般为20ml/kg快速输入,然后根据患者脱水程度、血压、尿量等调整补液速度。老年患者心功能相对较弱,补液速度不宜过快,要密切观察心脏负荷情况。
2.补液量计算:根据患者脱水程度计算补液量,包括已丢失量和继续丢失量及生理需要量。一般轻度脱水患者补液量约为体重的3%-5%,中度脱水约5%-10%,重度脱水大于10%。儿童要根据年龄、体重精确计算补液量,避免补液不足或过多导致不良后果;妊娠期患者补液需考虑胎儿和母体的生理需要。
3.补液过程中的观察:观察患者补液后的尿量、皮肤弹性、口渴程度等,判断补液效果。同时注意观察有无肺水肿等并发症,老年患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更易发生,需密切监测呼吸、肺部体征等。
三、胰岛素治疗护理
1.胰岛素给药途径:一般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要准确配置胰岛素溶液,确保剂量准确。儿童患者可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给予胰岛素;老年患者静脉穿刺可能有困难,要选择合适的血管。
2.血糖监测与胰岛素调整: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每1-2小时监测血糖,根据血糖下降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一般使血糖下降速度为每小时约3.9-6.1mmol/L为宜。不同年龄患者对胰岛素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可能需要更精细的剂量调整;妊娠期患者使用胰岛素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胰岛素制剂。
四、并发症护理
1.脑水肿护理:尤其是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易发生脑水肿,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重等表现,一旦出现,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如降低颅内压等。
2.感染护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定期翻身;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不同年龄段患者感染风险不同,儿童皮肤娇嫩,老年患者抵抗力相对较低,要加强护理措施。
五、基础护理
1.饮食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理饮食计划,告知患者饮食的重要性。儿童患者要保证营养均衡且符合其生长发育需求;妊娠期患者要兼顾母体和胎儿营养。
2.口腔护理:每日进行2-3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对于昏迷患者尤为重要,可防止口腔细菌滋生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3.皮肤护理:定期为患者翻身、擦洗,保持皮肤清洁,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注意骨隆突处的护理,预防压疮发生,儿童皮肤薄嫩,要轻柔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