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是胰腺炎严重类型,由多种病因致胰腺自身消化出现水肿、出血坏死等。病因有胆道疾病、酗酒、高脂血症、创伤等;病理表现为胰腺外观肿大、质地变硬及周围出血坏死,显微镜下有腺泡等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临床表现有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休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脂肪酶、CRP)和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CT);治疗分内科(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液分泌、抗感染、液体复苏)和外科(出现并发症时手术);预后凶险,病死率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积极治疗胆道疾病、避免酗酒高脂血症、避免创伤等来预防。
一、定义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是胰腺炎的一种严重类型,是多种病因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引发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症性损伤。
二、病因
1.胆道疾病:胆石症等胆道疾病是常见病因,胆道结石等可阻塞胆总管末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在不同年龄、性别中,胆道疾病引发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风险存在差异,比如女性因胆道解剖结构等因素可能有不同的发病特点,有胆道疾病病史者风险更高。
2.酗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黏稠的胰液,还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内压力升高,导致胰腺腺泡破裂,胰酶释放引发炎症,进而可能发展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长期酗酒者生活方式不健康,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3.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使胰腺毛细血管内有乳糜微粒栓塞,导致胰腺缺血、坏死,从而引发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有高脂血症病史且未有效控制血脂者患病风险高。
4.创伤:上腹部钝器伤、穿透伤等创伤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胰腺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导致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有腹部创伤史者需警惕。
三、病理表现
1.胰腺外观可见胰腺肿大,质地变硬,胰腺及周围组织有出血、坏死灶,腹膜后可出现广泛的出血现象。
2.显微镜下可见胰腺腺泡、脂肪、血管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四、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剧烈的持续性上腹部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疼痛程度较重,难以缓解,这是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主要症状之一,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疼痛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可能表述不清晰需密切观察。
2.恶心、呕吐:常与腹痛同时出现,呕吐后腹痛不缓解,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腹胀等表现。
3.发热:多为中度发热,若继发感染则可出现高热,发热情况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4.休克: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尤其在老年患者或病情进展快者中更易出现,因为老年患者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
5.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可出现脱水、低血钾、代谢性酸中毒等,不同年龄患者对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耐受和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体液调节功能不完善更易出现严重紊乱。
五、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淀粉酶:多数患者血淀粉酶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后开始下降,但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脂肪酶:血清脂肪酶测定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时间较长。
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提示炎症反应较严重,有助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初步观察胰腺大小、形态等,但受肠道气体干扰较大。
CT检查:是诊断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胰腺坏死的范围、程度以及有无积液、脓肿等并发症,能准确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六、治疗原则
1.内科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减轻腹胀。
抑制胰液分泌:可使用生长抑素等药物抑制胰液分泌。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
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外科治疗:对于出现胰腺脓肿、胰腺坏死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坏死组织清除术、腹腔引流术等。
七、预后及预防
1.预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者预后相对较差。
2.预防
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如及时处理胆石症等。
避免长期大量酗酒,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控制高脂血症,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避免上腹部创伤,注意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