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护理诊断及措施
冠心病的护理诊断包括疼痛(与心肌缺血缺氧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等)、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供需失衡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表现为活动后心悸气短等)、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与心肌结构和功能改变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相关);护理措施有疼痛护理(发作时休息与体位、病情观察)、活动无耐力护理(制定活动计划、吸氧)、潜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心律失常护理、心力衰竭护理、心肌梗死护理)
一、冠心病的护理诊断
1.疼痛
相关因素:心肌缺血缺氧。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冠心病患者均可出现,老年患者可能因血管老化等因素更易引发疼痛;性别上,男性绝经后与女性更年期后冠心病发病率上升,可能影响疼痛的发生频率和程度;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会加重血管病变,增加疼痛发作风险;有冠心病病史者再次发作心肌缺血时易出现疼痛。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憋闷感等。
2.活动无耐力
相关因素:心肌氧的供需失衡。年龄较大者身体机能下降,活动耐受力本身较低,患冠心病后更明显;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保护作用减弱,可能影响体力;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身体机能进一步下降,活动耐力降低;病史较长的患者心肌长期受损,活动耐力持续受限。表现为活动后心悸、气短、乏力等。
3.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
相关因素:冠心病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改变。年龄越大,心脏储备功能越差,发生并发症风险越高;女性冠心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特点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等有关;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使病情进展加快,增加并发症发生几率;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冠心病患者,更易出现并发症,因为这些基础病会协同加重心脏损害。
二、冠心病的护理措施
1.疼痛护理
休息与体位:发作时让患者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采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年龄较小的儿童一般无此问题,但成人需注意;女性患者体位选择同样以舒适、减少心肌耗氧为原则;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更要强调发作时严格休息;有病史者发作时应严格遵此护理。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等。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观察指标的重点相同,但儿童因表达能力有限需更细致观察行为表现;女性患者观察时需考虑其特殊生理阶段对病情的影响;生活方式不良者更要严密观察以防病情恶化;病史长的患者需对比以往发作情况。
2.活动无耐力护理
制定活动计划: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活动耐力制定个体化的活动计划。从床上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年龄较小者无此问题,成人需依据具体心功能情况制定;女性患者活动计划需考虑其体力和生理特点;生活方式不健康者需逐步引导改变生活方式来提高活动耐力;有病史者要在既往活动基础上逐步调整。运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心悸、气短、胸痛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活动。
吸氧:必要时给予吸氧,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各年龄段患者吸氧时注意氧流量等适宜调整,女性患者吸氧无特殊禁忌但要考虑舒适度;生活方式不良者吸氧可缓解活动耐力下降带来的缺氧;病史长的患者吸氧有助于改善活动时的缺氧状态。
3.潜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心律失常护理: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变化。备好抢救设备和药品,如除颤仪、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年龄较大患者心律失常风险相对高,需更严密监测;女性患者心律失常特点可能与内分泌等有关;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易诱发心律失常,需加强监测;病史长患者本身存在心律失常发生基础,要重点预防。一旦发现严重心律失常,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心力衰竭护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限制钠盐摄入,准确记录出入量。年龄较大患者心力衰竭表现可能不典型,需仔细观察;女性患者心力衰竭时症状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不良者易加重心力衰竭,要严格控制钠盐等摄入;病史长患者心力衰竭反复发作,需加强出入量管理。
心肌梗死护理:迅速识别心肌梗死的表现,如疼痛加剧、持续不缓解等。立即协助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吸氧等处理,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各年龄段心肌梗死护理原则相同,但儿童一般不患冠心病导致心肌梗死;女性患者心肌梗死护理要考虑其生理特点;生活方式不良者是心肌梗死高发因素,需重点预防;病史长患者心肌梗死风险高,需密切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