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和心绞痛的区别是什么
心悸是自觉心脏跳动不适感,分生理和病理,病理与多种因素有关,诊断靠详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去除诱因和针对病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胸痛等,发病与冠状动脉狭窄等有关,诊断用心电图等,治疗发作时休息、药物或血运重建,不同年龄人群在表现、机制、诊断、治疗上有差异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可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不齐或有力等。例如,健康人剧烈运动、精神过度紧张时可出现心悸,这是生理性的;而某些疾病如心律失常(包括早搏、房颤等)、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导致心悸,此时多为病理性,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头晕、乏力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发生心悸的原因可能不同,儿童若出现心悸需考虑先天性心脏病等可能;老年人则要警惕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引发。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前内侧等,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等,一般持续3-5分钟,诱因多为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不同性别在心绞痛表现上可能有差异,女性心绞痛有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颈部、下颌、牙齿等部位的不适。
发病机制:
心悸:生理性心悸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等导致心跳加快等。病理性心悸则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心律失常时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心跳节律或频率改变;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机体为满足氧需求而代偿性心率加快;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增多,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不同年龄阶段发病机制有差异,儿童时期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悸是因为心脏结构异常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老年人则多与冠心病、心律失常等退行性病变有关。
心绞痛: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如运动、情绪激动等),冠状动脉供血不能满足心肌氧耗,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绞痛发作。年龄越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越高,所以老年人更易发生心绞痛;男性在绝经前心绞痛发生率相对低于女性,但绝经后女性心绞痛发生率上升,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有关。
诊断方法:
心悸: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心悸发生的频率、诱因、伴随症状等。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如听诊心率、心律等。还需要进行辅助检查,心电图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记录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等问题;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提高心悸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血常规可排查贫血等导致心悸的原因;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了解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引起心悸。不同年龄患者在检查时需注意不同的侧重点,儿童检查时要尽量配合,可能需要在安静状态下进行心电图等检查;老年人检查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
心绞痛:心电图是诊断心绞痛的常用初步检查方法,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等缺血性改变,缓解后可恢复;心电图负荷试验可通过让患者运动或药物激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变化;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对于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必要性和风险评估有所不同,女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可能更弥漫,老年人血管条件可能较差,但都需根据具体病情来决定是否进行该检查。
治疗原则:
心悸:生理性心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去除诱因即可缓解。病理性心悸则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如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可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贫血引起的心悸需纠正贫血,如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心悸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如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其生长发育(儿童)或肝肾功能(老年人)等的影响,儿童用药需谨慎选择对其影响小的药物,老年人用药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
心绞痛:发作时要立即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可缓解。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对于有明确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可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血运重建治疗。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方式选择上有差异,儿童心绞痛极为罕见,多为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治疗需根据具体心脏结构异常情况制定;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时,手术风险评估要更谨慎,需综合考虑其心、肺、肝、肾等多器官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