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约占所有高血压患者90%以上,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致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有家族聚集性,环境因素包括饮食、精神应激、肥胖等,早期可无症状或有非特异性症状,随病情进展有靶器官损害表现,我国按血压分类诊断,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儿童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了解其相关方面对预防和管理高血压很重要。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约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它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发展的,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发病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均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会显著增加。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肾脏对钠的处理等多个环节参与高血压的发生。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导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等活性改变,进而影响血压调节。
环境因素
饮食:高盐饮食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钠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使血压升高。例如,长期每天钠摄入量超过6克的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明显高于低盐饮食人群。此外,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等也可能促进高血压的发生。
精神应激: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应激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导致血压升高。当人处于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例如,从事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的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肥胖: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的炎性介质等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收缩、胰岛素抵抗等,进而引发血压升高。一般来说,体重指数(BMI)≥28kg/㎡的肥胖人群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数倍。
三、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血压持续升高,可能会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相关表现。
靶器官损害表现
心脏: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大,发展为心力衰竭;还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例如,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
脑:可引起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发生缺血与变性,形成微动脉瘤,一旦破裂可发生脑出血;血压升高还可促使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血管狭窄、闭塞可引起脑梗死。
肾: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逐渐减退,表现为蛋白尿、水肿等,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
四、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采用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和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进行血压分类。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降压治疗时应注意缓慢降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过大可能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增加。同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某些降压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到影响。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妊娠期高血压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可导致子痫等严重并发症。治疗上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同时注意休息、饮食等一般治疗。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对较少,但也有发生。其发生可能与家族遗传、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对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者,首先应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干预,如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因为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度使用降压药物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所以非药物干预是首要的治疗措施。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心血管疾病,了解其定义、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以及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等对于预防和管理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