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的典型表现有哪些
冠心病心绞痛在疼痛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和缓解方式等方面有特点,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等,性质常为压榨等,诱因包括体力劳动等,持续3-5分钟,停止诱因或含服硝酸甘油等可缓解,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各方面可能有一定差异,生活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其表现。
一、疼痛部位
冠心病心绞痛典型的疼痛部位是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也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这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心肌缺血缺氧产生的代谢产物刺激心脏内的神经末梢,经交感神经节和相应脊髓段传至大脑,产生痛觉,同时影响到相应神经支配的区域。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疼痛放射部位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女性患者有时疼痛放射部位可能不典型,但总体仍遵循上述主要放射区域的大致规律。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存在时,更易引发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影响疼痛部位的表现。有冠心病病史者,再次发作时疼痛部位及放射情况可能相对固定,但也可能因病情变化而有所不同。
二、疼痛性质
疼痛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尔伴有濒死的恐惧感觉。这是由于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酸性代谢产物或多肽类物质堆积,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纤维末梢,传入大脑产生疼痛感觉。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性质的感受可能略有不同,一般来说,青壮年可能对疼痛的描述相对更能准确体现其典型性质,而老年患者可能因感觉神经退化等因素,对疼痛性质的表述可能不够精准,但本质上仍符合压榨、闷痛等特点。女性在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疼痛性质有时可能与男性相似,但也有研究发现部分女性疼痛可能更偏向于隐痛等相对不典型表现,但总体仍以典型的压榨等性质为主。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如长期缺乏运动、肥胖等,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疼痛性质的典型呈现。有冠心病病史者,在病情稳定期和发作期疼痛性质可能有变化,发作期通常更符合典型的压榨等性质。
三、疼痛诱因
多发生于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情况。这是因为这些诱因会增加心脏的需氧量,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不能相应增加供血以满足心肌需氧的增加,从而引发心绞痛。不同年龄人群诱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一般较少患冠心病心绞痛,但成年后,老年人可能在轻微活动时就容易诱发,这与老年人冠状动脉病变更严重、心功能相对较弱有关;女性在月经前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相对更易因一些轻微诱因引发心绞痛。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者,本身心脏负担重,更易在诱因作用下发作心绞痛。有冠心病病史者,对诱因的耐受性更差,即使是以往能耐受的诱因,在病情进展后可能也会诱发心绞痛发作。
四、疼痛持续时间
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然后在3-5分钟内逐渐缓解,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发作多次。这是因为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在一定程度的刺激因素下持续一段时间后,通过休息或去除诱因等使心肌需氧量减少,冠状动脉供血相对能部分满足需求,从而疼痛缓解。不同年龄患者持续时间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由于心功能等方面的因素,心绞痛持续时间有时可能相对较长,但一般也在这个时间范围附近波动。女性患者在不同生理阶段,心绞痛持续时间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妊娠期可能因身体负担加重,持续时间可能相对有变化,但总体仍符合3-5分钟左右的大致范围。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心绞痛发作时持续时间可能相对不稳定,而有冠心病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者,持续时间可能会有所延长,但一般不超过15分钟,若超过15分钟需警惕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
五、缓解方式
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也能在几分钟内缓解疼痛。这是因为硝酸酯类药物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同时扩张外周血管,减少静脉回流心脏的血量,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和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减轻疼痛。不同年龄人群对缓解方式的反应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因血管弹性等问题,硝酸甘油的缓解效果可能相对稍慢,但总体仍能起到缓解作用。女性患者在使用硝酸甘油缓解时,也遵循这一药物作用机制,但个体差异可能导致对药物的反应略有不同。生活方式良好、病情控制稳定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一般在停止诱因或含服药物后能较好缓解疼痛,而生活方式差、病情较重者可能缓解相对不那么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