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和心绞痛的区别
冠心病和心绞痛的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等,心绞痛是心肌急剧暂时性缺血缺氧;临床表现上冠心病有多样症状,心绞痛有典型发作性胸痛等;诊断均需借助相关检查;治疗上冠心病有多种方法,心绞痛稳定型和不稳定型治疗有别,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个体因素。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冠心病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下,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逐渐增大,会引起冠状动脉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例如,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因素是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脂质等物质沉积,进而引发冠心病。
2.心绞痛
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而发生的心肌缺血事件。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能满足心肌的需血时,就会引发心绞痛。比如,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其供血相对不足,从而诱发心绞痛发作。
二、临床表现
1.冠心病
症状表现多样,轻者可无明显症状,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内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严重的冠心病可出现心肌梗死,表现为持续性剧烈胸痛,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时间可长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且含服硝酸甘油不易缓解,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在不同人群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比如老年冠心病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有的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女性冠心病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有时更容易出现不典型症状。
2.心绞痛
典型心绞痛为发作性胸痛,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时间一般较短,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根据发作的频率、严重程度等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等类型。稳定型心绞痛在相同的劳力强度下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疼痛程度相对稳定;不稳定型心绞痛则疼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且有时在休息时也可发作。
三、诊断方法
1.冠心病
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心电图检查,静息时心电图可正常,发作时可出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动态心电图可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发作时的心肌缺血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是否狭窄、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等。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中,诊断时需综合考虑其个体情况,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解读检查结果时要更加全面。
2.心绞痛
主要依靠症状表现结合辅助检查诊断。除了上述心电图等检查外,还可进行负荷试验,如运动负荷试验,让患者在运动状态下观察心电图变化,以诱发心肌缺血;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也可用于诊断心绞痛,通过观察心肌灌注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区域。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还需要进一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四、治疗原则
1.冠心病
治疗目的是改善心肌供血、减轻症状、防止病情进展、降低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风险。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硝酸酯类药物等;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血运重建治疗。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其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等因素,例如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较差,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更加谨慎。
2.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主要是发作时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缓解症状,缓解期需要预防心绞痛发作,可使用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等,同时要控制危险因素,如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相对严重,需要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治疗包括抗缺血治疗、抗血栓治疗等,必要时也可考虑血运重建治疗。在特殊人群中,如女性心绞痛患者,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和心理因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