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如何饮食及运动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需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进行管理。饮食上要控制总热量,均衡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矿物质,选择合适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运动可选择步行、游泳、踏车等方式,注意运动频率、时机和个体化差异,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清晨剧烈运动,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不同患者运动方式强度不同。
一、饮食方面
1.控制总热量: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因素来确定每日所需总热量。例如,年轻且活动量较大的患者与年老且活动量少的患者所需热量不同,一般来说,可通过计算理想体重来大致估算热量需求,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然后根据轻、中、重体力劳动来确定每千克理想体重所需热量,轻体力劳动105-126kJ(25-30kcal),中体力劳动126-147kJ(30-35kcal),重体力劳动147kJ(35kcal)以上。通过合理控制总热量,维持合适体重,有助于减轻身体代谢负担,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情控制有利。
2.均衡营养摄入
碳水化合物: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燕麦、糙米等)、杂豆类等,其消化吸收相对缓慢,可使血糖波动相对平稳,避免血糖急剧升高对血管造成不良影响。一般碳水化合物供能应占总热量的50%-60%。
蛋白质:优质蛋白质应占蛋白质摄入总量的50%以上,可选择瘦肉(如鸡肉、鱼肉等)、蛋类、奶类、豆类等。鱼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对血管有益,例如研究表明常食用鱼类的人群患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风险相对较低。蛋白质摄入量一般为每千克体重1-1.5g。
脂肪: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饱和脂肪酸每日摄入量应少于总热量的10%,胆固醇每日摄入量应少于300mg。避免食用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橄榄油、鱼油等,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调节血脂,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维生素与矿物质: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B族维生素及钾、镁等矿物质的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例如橙子、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抗氧化,保护血管;香蕉富含钾元素,有助于维持正常的心脏和肌肉功能,对血管的稳定也有一定作用。
二、运动方面
1.运动方式选择
步行: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较为适宜的运动方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力状况逐渐增加步行距离和速度。一般可从短距离慢速步行开始,如每次步行10-15分钟,每日2-3次,然后逐渐增加到每次步行30-45分钟,每日1-2次。步行时应保持正确的姿势,步伐稳健,尽量让脚掌着地,避免足尖着地等不良步态,以减轻下肢血管的压力。
游泳:对于身体条件允许的患者,游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能减少下肢关节的负重,同时增强心肺功能。游泳时水的浮力可减轻肢体的负担,使肌肉得到锻炼。开始时可每周游泳2-3次,每次游泳时间根据自身情况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逐渐适应后可适当增加游泳时间和频率。
踏车运动: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功率自行车运动,通过调整运动强度来达到锻炼目的。踏车运动能有针对性地锻炼下肢肌肉,同时对心肺功能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运动强度一般以心率达到(220-年龄)×60%-80%为参考,开始时可从低强度开始,逐步增加强度和时间。
2.运动注意事项
运动频率与时间:一般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散到不同天数进行,如每周5天,每天30分钟左右。但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调整,例如病情较重的患者开始运动时时间和强度应适当降低,随着身体适应逐渐增加。
运动时机:避免在清晨气温较低时进行剧烈运动,因为清晨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较大,容易诱发心血管事件。最好选择在下午或傍晚气温较为适宜的时候进行运动。同时,运动前要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如慢走、关节活动等,时间约5-10分钟,使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运动后要进行放松活动,如慢走、拉伸肌肉等,帮助身体恢复,减少运动后的不适。
个体化差异:不同年龄、性别、病情的患者运动方式和强度应有所不同。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下降,运动时更要注重安全,避免过度劳累;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等特殊时期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在运动时要密切监测血糖、血压变化,确保运动安全。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运动时要注意避免低血糖,可在运动前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或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