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怎么办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是严重心血管急症,需立即识别症状并呼叫急救,入院前要做心电图检查、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入院后有再灌注治疗(溶栓或PCI)和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抗凝、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等),老年、糖尿病、女性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病情稳定后要康复治疗,还需控制危险因素、定期复查来预防。
一、立即识别与呼叫急救
1.识别症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常见症状有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下段或心前区,常放射至背部、肩部等,疼痛程度较重且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悸、呼吸困难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仅有上腹部不适等不典型症状,尤其要注意老年、糖尿病患者等可能症状不典型的情况,这些人群对疼痛感知可能不敏感,需提高警惕。
2.呼叫急救:一旦怀疑发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将患者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让患者就地休息,尽量减少活动。
二、入院前的初步处理
1.心电图检查:到达医院后首先进行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下壁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上表现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或压低等特征性改变,通过心电图可以快速辅助诊断。
2.吸氧:给予患者吸氧,以改善心肌缺氧状态,提高血氧饱和度,一般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根据患者缺氧情况调整氧流量。
3.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及时用药等治疗操作,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通路保障。
三、入院后的治疗措施
1.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如果患者就诊时不能及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在溶栓时间窗内(通常为发病12小时内),可考虑溶栓治疗,通过溶栓药物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使血管再通,恢复心肌灌注,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出血风险等禁忌证需要严格把握。
PCI治疗:对于有条件的患者,应尽快行PCI治疗,这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更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可直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血流,一般在发病12小时内(若有急诊PCI条件,时间可适当延长)进行,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血管后,放置支架等恢复血管通畅。
2.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常用阿司匹林等,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发病后应尽快嚼服阿司匹林。
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等,根据患者情况使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等。
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时可使用,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预后。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氯沙坦等,可改善心肌重构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患者脏器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对于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可能更高,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和脏器功能状态。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血糖管理尤为重要,要密切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和高血糖对心肌和血管的不良影响,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对血糖的影响,例如某些β受体阻滞剂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需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及相关临床表现。
3.女性患者:女性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部分女性可能更早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方案的选择也需综合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等因素,如某些药物对女性生殖系统等方面的潜在影响(虽一般影响较小,但仍需综合评估)。
五、康复与预防
1.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康复治疗,包括逐渐增加活动量的运动康复,如从床边活动开始,逐渐过渡到室内行走、室外散步等,运动康复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配合心理康复,帮助患者缓解患病后的焦虑、恐惧等情绪。
2.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通过合理饮食(如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等摄入)、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方式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定期复查:患者出院后要定期复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常规、生化指标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长期服用相关药物的患者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等。
总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需要及时识别、尽快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并注重特殊人群的个体化处理以及康复预防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