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怎么引起的
膜性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主要由自身免疫因素引起,包括抗原抗体反应及补体参与;继发性与感染、药物、肿瘤等因素相关,感染因素如乙肝、梅毒感染可致,药物因素中金制剂、青霉胺使用可引发,肿瘤因素中实体肿瘤、血液系统肿瘤可关联。
一、原发性膜性肾病
(一)自身免疫因素
1.抗原抗体反应:原发性膜性肾病主要是由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上皮下沉积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认为,种植于肾小球上皮侧的抗原与循环中的相应抗体在原位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例如,可能与一些肾小球上皮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相关,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其识别为外来抗原,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下,激活补体等一系列免疫反应,造成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进而引起膜性肾病。这种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没有明确的特定年龄、性别倾向,但可能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有关,有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发生原发性膜性肾病的风险。
2.补体参与:补体系统在膜性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免疫复合物沉积后激活补体经典途径,补体激活产生的片段会吸引炎症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释放的酶类会进一步损伤肾小球基底膜和上皮细胞等结构,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出现蛋白尿等膜性肾病的典型表现。不同个体由于补体系统相关基因的差异,补体激活的程度和后续炎症反应的强度可能不同,从而影响膜性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进展。
二、继发性膜性肾病
(一)感染因素
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引起继发性膜性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HBV感染人体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肾小球导致膜性肾病。在感染HBV的人群中,膜性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感染HBV,但在一些乙肝高发地区,特定年龄段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例如,儿童和青少年如果接触了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体液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进而增加发生膜性肾病的风险;成年人中,尤其是有高危行为(如不洁注射、多个性伴侣等)的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也可能引发膜性肾病。
2.其他感染:如梅毒螺旋体感染也可能导致膜性肾病。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同样会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肾脏病变。感染的发生与个体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例如有不安全的性行为、接触过梅毒患者的血液等情况,会增加感染梅毒螺旋体的风险,进而可能引发膜性肾病。不同性别在感染梅毒的风险上可能因性行为模式等因素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感染后都有可能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生。
(二)药物因素
1.金制剂:长期使用金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膜性肾病。金制剂进入人体后,作为一种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损伤肾小球滤过膜,从而引起膜性肾病。不同个体对金制剂的代谢和免疫反应存在差异,一些有自身免疫易感性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在使用金制剂后发生膜性肾病。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相对减退等因素,在使用金制剂时发生膜性肾病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但具体还与个体的基础健康状况等有关。
2.青霉胺:用于治疗威尔逊病等疾病的青霉胺也可能导致膜性肾病。青霉胺可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发膜性肾病。使用青霉胺的患者中,部分人会出现肾脏受累的情况,其发生风险与个体对青霉胺的代谢、自身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使用青霉胺后发生膜性肾病的风险可能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三)肿瘤因素
1.实体肿瘤:某些实体肿瘤,如肺癌、结肠癌、乳腺癌等,可能与膜性肾病的发生相关。肿瘤细胞可产生一些异常的抗原物质,或者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异常,导致免疫复合物形成并沉积在肾小球。例如,肺癌细胞产生的某些抗原可能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引起膜性肾病。肿瘤相关的膜性肾病在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中都可能发生,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肿瘤的发生率升高,所以老年人群中因肿瘤导致膜性肾病的情况相对较多,但具体还与肿瘤的类型、个体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2.血液系统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肿瘤也可能引起膜性肾病。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存在异常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这些免疫球蛋白可沉积在肾小球,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引发膜性肾病。血液系统肿瘤相关的膜性肾病在不同性别上可能没有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在年龄上,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肿瘤,从而增加了发生膜性肾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