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的表现
先天性心脏病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生长发育迟缓、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急促、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绀(中央型和周围型)、心脏杂音、心力衰竭表现等,不同类型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各有特殊表现,小型缺损可能无症状或有轻度表现,中型或大型缺损会影响生长发育、引发感染、出现发绀等并发症。
一、症状表现
1.生长发育迟缓:
对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体循环供血不足,影响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利用,从而出现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的情况。例如,体重增长缓慢、身高低于正常同龄儿童等。这是因为心脏泵血功能受限,机体获取能量减少,影响了身体的正常生长代谢过程。
在不同年龄段,表现有所差异。新生儿期可能表现为吸吮无力,吃奶时容易疲劳,需要频繁休息;幼儿及儿童期则可能出现体型瘦弱、精神萎靡等情况,与正常儿童活泼好动、生长旺盛的状态形成明显对比。
2.呼吸系统表现
呼吸急促:当先天性心脏病导致肺循环血量增加时,患儿会出现呼吸急促的症状。比如室间隔缺损较大的患儿,左向右分流量大,肺循环血流量增多,肺淤血,引起呼吸频率加快。婴儿呼吸频率可超过60次/分钟,儿童可能超过40次/分钟。这是由于肺部淤血,气体交换受阻,机体需要加快呼吸来获取足够氧气。
反复呼吸道感染:肺循环血量增多使肺部处于充血状态,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患儿会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且感染不易痊愈,反复发作。这是因为肺部淤血,局部抵抗力下降,细菌等病原体容易在肺部滋生繁殖。不同年龄的患儿呼吸道感染表现有所不同,婴儿可能以发热、拒奶、喘息等为主要表现;儿童则可能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等类似普通感冒的症状,但病情更容易迁延不愈。
3.发绀
中央型发绀:常见于法洛四联症等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由于静脉血未经肺部氧合直接进入体循环,患儿出现口唇、甲床、面色等部位发绀。新生儿期即可出现,随着活动量增加,发绀可能加重。例如法洛四联症患儿在哭闹、活动时,发绀明显加重,这是因为活动时体循环阻力降低,右向左分流增多,更多静脉血进入体循环。
周围型发绀:多由于体循环淤血等原因引起,如某些左心系统梗阻性先天性心脏病导致体循环回流不畅时,可出现四肢末端发绀,但口唇等部位不明显。其发生机制是外周血液循环缓慢,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导致发绀。
4.心脏杂音: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在听诊时发现心脏杂音。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杂音特点不同,如室间隔缺损可在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响亮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房间隔缺损可在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等。心脏杂音是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导致血液湍流产生的,通过杂音的部位、性质、强度等可以初步提示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但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5.心力衰竭表现:
婴儿期:表现为喂养困难,吸吮时容易疲劳,多汗,呼吸急促,心率增快,可达160-180次/分钟以上,肝脏肿大等。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受损,无法有效泵血,导致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影响各脏器的血液供应和功能。
儿童期:可出现活动耐力下降,稍活动后就出现气促、乏力,水肿(多从下肢开始)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急性左心衰竭表现,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进一步减退,肺淤血加重,影响气体交换和呼吸功能。
二、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特殊表现
1.房间隔缺损:小型房间隔缺损可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中型或大型房间隔缺损患儿可出现生长发育轻度落后,活动耐力稍差,易患呼吸道感染,听诊可闻及典型杂音。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表现为发绀等。
2.室间隔缺损:小型室间隔缺损可能无症状或仅在剧烈活动后出现气促。中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可影响生长发育,易反复呼吸道感染,听诊有典型杂音。大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在婴儿期即可出现心力衰竭表现,如喂养困难、多汗、呼吸急促等,后期可能出现肺动脉高压,导致发绀等。
3.法洛四联症:主要表现为发绀,多在出生后3-6个月逐渐出现,哭闹、活动时发绀加重,可伴有蹲踞现象(患儿行走或活动过程中常自觉下蹲片刻),这是为了缓解呼吸困难和发绀症状。患儿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杵状指(趾)(长期缺氧导致手指或脚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等表现。
4.动脉导管未闭:小型动脉导管未闭可无症状。中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可出现劳累后心悸、气促等,听诊可闻及胸骨左缘上方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大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在婴儿期即可发生心力衰竭,长期不治疗可导致肺动脉高压,出现发绀,且发绀多为差异性,下半身发绀明显,左上肢轻度发绀,右上肢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