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及并发症防治。一般治疗涵盖休息与活动、饮食调整;对症治疗有利尿消肿及减少尿蛋白等措施;免疫抑制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及其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并发症防治需预防感染、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处理急性肾损伤及关注脂质代谢紊乱等。其中一般治疗中要根据不同人群合理安排休息活动与饮食;对症治疗的利尿消肿药使用需注意电解质等问题;免疫抑制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等有特定使用原则及不良反应;并发症防治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活动:肾病综合征患者在病情发作期需适当休息,以减少机体消耗,但也不应长期卧床,可进行适度的床上活动,防止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机体的恢复;成年患者则需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
蛋白质摄入:一般给予正常量的优质蛋白饮食,如瘦肉、鸡蛋、牛奶等。但当肾功能不全时,需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需满足其生长需求,但也要注意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
热量: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可适当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食等。
钠盐:水肿时应限制钠盐摄入,一般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3g,避免加重水肿,这对各年龄段患者都很重要,尤其是儿童,要注意饮食中钠盐的控制。
脂肪: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植物油等,对于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尤为重要。
二、对症治疗
1.利尿消肿:
噻嗪类利尿剂:通过抑制远端肾小管对钠、氯的重吸收发挥利尿作用,常用药物如氢氯噻嗪等。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需定期监测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水平。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时要注意剂量的调整,根据体重等因素精确计算。
袢利尿剂:如呋塞米等,通过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氯化钠的重吸收,产生强大的利尿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同样要注意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儿童患者使用时需严格遵循用药原则。
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等,可对抗醛固酮对远端肾小管的作用,起到保钾利尿的效果,但单独使用利尿效果较弱,常与噻嗪类或袢利尿剂合用,以增强利尿效果并减少钾的丢失。
2.减少尿蛋白: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除了具有降压作用外,还可通过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尿蛋白排泄。常用药物如卡托普利、氯沙坦等。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尤为适用,但儿童使用时需谨慎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免疫抑制治疗
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及炎症反应发挥作用。常用药物如泼尼松等。其使用原则为起始足量、缓慢减药、长期维持。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年龄、体重等调整初始剂量,在减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病情复发。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预防感染等不良反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血压等指标。
2.细胞毒药物:对于激素依赖型、激素抵抗型患者可联合使用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等。但细胞毒药物有骨髓抑制、肝损害等不良反应,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选用细胞毒药物,若使用需更加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
3.其他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环孢素等,可用于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治疗无效或有禁忌证的患者。但这些药物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他克莫司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神经毒性等,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及相关指标。
四、并发症防治
1.感染: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大量蛋白尿导致免疫球蛋白丢失,以及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易发生感染。需注意预防感染,如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呼吸道感染等。一旦发生感染,要积极选用敏感、强效且无肾毒性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因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加强感染的预防和早期治疗。
2.血栓、栓塞并发症:由于血液高凝状态,肾病综合征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常见的有肾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等。可给予抗凝治疗,如使用低分子肝素等,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凝血功能,防止出血等不良反应。对于有高凝状态的患者,要早期进行抗凝预防。
3.急性肾损伤:部分患者可出现急性肾损伤,常见原因有有效血容量不足、肾间质水肿等。需积极寻找并去除诱因,如补充血容量、停用肾毒性药物等。必要时可进行血液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儿童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时,要更加注重肾脏功能的保护和个体化治疗。
4.脂质代谢紊乱:积极治疗原发病,通过控制肾病综合征病情,部分患者的脂质代谢紊乱可得到改善。对于持续存在的高脂血症,可使用调脂药物,但要注意药物对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