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湿热皮肤病可通过西医和中医方法治疗,西医有局部外用清洁剂、抗真菌或细菌药物及系统用抗组胺、糖皮质激素等;中医内服有清热利湿方、茵陈蒿汤加减等,外用有中药熏洗、外搽等;生活方式需调整皮肤护理、饮食、环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清淡饮食、居住环境通风干燥等
一、西医治疗方法
(一)局部外用药物治疗
1.清洁剂:对于有渗出的湿热皮肤病患者,可使用3%硼酸溶液等进行局部清洁,硼酸溶液能起到一定的收敛、清洁作用,其通过渗透和解离,使细菌、真菌等蛋白质凝固,从而发挥抗菌、收敛等功效,适用于急性期有渗出的皮损。
2.抗真菌或细菌药物:若合并真菌感染,可外用抗真菌药膏,如酮康唑乳膏等,酮康唑能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影响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若合并细菌感染,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莫匹罗星对与皮肤感染有关的各种革兰阳性球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通过抑制细菌异亮氨酸tRNA合成酶与异亮氨酸结合,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起杀菌作用。
(二)系统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对于伴有明显瘙痒的湿热皮肤病患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等,氯雷他定可选择性地对外周H受体产生持久的作用,能竞争性地抑制组胺与效应细胞上的H受体结合,从而缓解瘙痒等过敏症状,适用于瘙痒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时要根据年龄和体重等调整剂量,避免过量。
2.糖皮质激素:病情较严重时可短时间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等,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会引起如骨质疏松、感染等不良反应,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更需谨慎评估风险受益比,儿童使用时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等情况。
二、中医治疗方法
(一)内服中药方剂
1.清热利湿方: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加减,该方中龙胆草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黄芩、栀子苦寒泻火解毒、燥湿清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当归、生地养血滋阴,柴胡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泻肝胆实火、清利下焦湿热之功,适用于肝胆湿热或湿热下注型的湿热皮肤病,如湿疹属肝胆湿热或湿热下注者。但在应用时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药物的加减,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理特点,适当调整药物的用量和药性。
2.茵陈蒿汤加减:茵陈蒿汤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君药,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出,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使湿热从大便而下,三方合用,泻下与清利并用,使湿热从二便分消,适用于湿热蕴结肌肤的皮肤病,如脂溢性皮炎等属湿热证者,儿童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以及脾胃功能的影响,避免过度苦寒伤脾胃。
(二)外用中药熏洗或外搽
1.中药熏洗:可用黄柏、苦参、白鲜皮等中药煎水熏洗患处,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三者合用能起到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作用,适用于多种湿热型皮肤病,熏洗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皮肤,儿童进行熏洗时需有成人陪同,严格控制水温。
2.中药外搽:可选用青黛散等外搽,青黛散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湿止痒之功,适用于湿热皮肤病有糜烂、渗出、瘙痒等症状者,外搽时要注意清洁皮肤后均匀涂抹,儿童使用时要避免误入眼、口等部位。
三、生活方式调整
(一)皮肤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衣物,选择宽松、棉质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对于儿童来说,要注意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因为儿童皮肤娇嫩,湿热环境下更易发生皮肤问题,棉质衣物透气性好,有助于保持皮肤干燥。
2.避免过度搔抓皮肤,搔抓可能会加重皮肤破损,导致感染等情况,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要教育其尽量克制搔抓的习惯,若瘙痒明显可通过轻轻拍打等方式缓解。
(二)饮食调整
1.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甜食等易生湿热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蛋糕等,辛辣食物会加重体内湿热,油腻食物不易消化,易助湿生热,甜食也会影响脾胃运化,加重湿热内蕴,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要注意饮食的调整,儿童要避免过多食用零食等易生湿热的食物。
2.可适当食用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苦瓜等,绿豆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之功,冬瓜能清热利水、消肿解毒,苦瓜可清热解暑、健脾开胃,这些食物有助于辅助改善湿热体质,促进病情恢复。
(三)环境调整
1.保持居住环境的通风干燥,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减少皮肤的湿热滋生,对于儿童居住环境要尤其注意,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可使用空调、除湿器等调节湿度和温度,避免潮湿闷热的环境诱发或加重湿热皮肤病。
2.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如夏季高温时段尽量减少外出,若外出要做好防护措施,儿童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更易受到影响,需特别关注其皮肤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