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怎么样的
类风湿关节炎是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关节和全身症状,有相关诊断标准,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不同人群如女性、老年、儿童患者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类风湿关节炎的定义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易感性在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某些基因的携带会增加患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而环境因素如感染等可能是触发疾病的诱因。
二、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1.关节表现
对称性多关节肿痛:常累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小关节,也可累及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压痛,且呈对称性分布。这种对称性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典型特点之一,与其他非对称性关节炎相区别。例如,患者双手的手指关节可能同时出现肿胀疼痛,左右两侧相对应的关节受累情况相似。
关节畸形: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畸形,如手指的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状畸形,腕关节强直、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等。这是由于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受到侵蚀破坏,导致关节结构异常改变。
关节功能障碍:由于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患者的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如不能正常握拳、持物、行走等。
2.全身表现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发热是机体对炎症反应的一种全身性表现,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振,这是因为疾病处于活动期时,身体处于炎症状态,消耗增加,导致体力下降。
消瘦:长期疾病活动可能导致患者食欲减退,营养摄入不足,加之机体代谢紊乱,出现消瘦情况。
三、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目前常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和2010年ACR/EULAR发布的新分类标准。2010年分类标准主要基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和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评估。例如,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若该抗体阳性结合相应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四、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1.药物治疗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基石,如甲氨蝶呤等。这类药物可以延缓病情进展,防止关节破坏。甲氨蝶呤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嘌呤和嘧啶的合成,从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这类药物针对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特定细胞因子发挥作用,起效较快,能更有效地控制病情,但价格相对较高,且可能存在感染等不良反应风险。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迅速缓解关节肿痛等症状,但长期使用会带来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感染、血糖升高等,一般用于病情活动较严重且其他药物控制不佳时短期应用。
2.非药物治疗
休息与功能锻炼:在病情急性发作期,患者需要休息,以减轻关节负担;在缓解期,应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有助于维持关节功能,防止肌肉萎缩,但锻炼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加重关节损伤。例如,患者可以进行简单的手指屈伸、腕关节旋转等活动度训练,以及利用握力器等进行肌力训练。
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针灸、按摩等,可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冷敷在急性炎症期可减轻肿胀和疼痛。
五、不同人群类风湿关节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女性患者:女性患类风湿关节炎的几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因素等有关。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期和哺乳期,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影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药物。例如,在妊娠期使用某些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增加胎儿畸形等风险,所以需要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权衡利弊。
2.老年患者: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对其他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所以用药剂量需要适当调整,并且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此外,老年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更加注重安全性,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和强度,避免因锻炼不当导致骨折等意外情况。
3.儿童患者:儿童类风湿关节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病,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大。治疗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和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控制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药物。例如,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要谨慎,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儿童生长迟缓等不良反应,所以要根据病情合理应用,并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