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区别是什么
高血糖是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的生理状态,发病机制多样简单,诱因去除后血糖可能恢复正常,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时对机体影响相对较小但长期可能有危害;糖尿病是慢性高血糖代谢性疾病,分多种类型,1型由自身免疫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与胰岛素抵抗及分泌不足等多因素相关,有严重并发症,对不同人群影响各异。
一、定义与本质
高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状态。人体正常空腹血糖值一般为3.9~6.1mmol/L,餐后血糖通常低于7.8mmol/L,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时可认为存在高血糖。它只是一种血糖异常的表现,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比如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高糖食物、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大手术等)、某些内分泌疾病等,但此时机体本身的糖代谢调节机制可能还未完全出现不可逆的损害。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本质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一组代谢紊乱综合征。根据病因和临床特点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等。1型糖尿病多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等原因破坏了胰腺内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发病往往与遗传因素、肥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高热量饮食等)密切相关,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
二、发病机制差异
高血糖:发病机制相对较为多样和简单,多是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如短时间内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超出机体当时的代谢能力,或者应激状态下机体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本身可能并未出现根本性的、不可逆的损害,当诱因去除后,血糖可恢复至正常范围(前提是机体本身糖代谢调节功能基本正常)。
糖尿病:1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免疫因素介导的胰岛β细胞损伤,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发病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某些病毒感染等环境因素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胰岛β细胞。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则是复杂的多因素交互作用,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而环境因素如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体力活动不足、不健康饮食等起重要推动作用。肥胖使脂肪细胞分泌过多的炎症因子等,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胰岛素抵抗;同时胰岛β细胞长期处于高负荷分泌胰岛素状态,逐渐功能衰竭,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最终导致血糖持续升高并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三、诊断标准不同
高血糖:仅依据血糖检测结果来判断,如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属于空腹血糖受损,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属于糖耐量减低,这两种情况都属于高血糖的范畴,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结合血糖检测,典型症状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2型糖尿病的诊断也是基于血糖检测结果,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即可诊断:有糖尿病症状且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
四、对机体影响及相关健康问题
高血糖:短期轻度高血糖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对机体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长期处于轻度高血糖状态,也可能逐渐损伤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增加未来发生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例如,长期高血糖可能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增加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的发病几率;影响神经功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等,但一般程度相对糖尿病较轻。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在微血管并发症方面,可引起糖尿病肾病,表现为蛋白尿、肾功能逐渐减退,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神经病变,可出现四肢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以及胃轻瘫、便秘、尿失禁等自主神经病变表现。在大血管并发症方面,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生妊娠糖尿病,可能会增加胎儿畸形、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风险;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更容易发生低血糖,且低血糖的危害更大,还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病情管理更为复杂;儿童青少年患2型糖尿病的比例逐渐上升,与肥胖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长期高血糖还可能对其远期的心血管等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