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分泌肿瘤概述
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功能性和无功能性,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不同类型好发年龄等有差异,生活方式等可能相关。功能性者有相应激素分泌引发的综合征,无功能性者肿瘤小时无症状,大或转移时出现压迫或转移症状。诊断靠影像学、实验室、病理检查。治疗有手术、药物及其他治疗,手术是可切除者首选,药物依类型等选,其他治疗用于不能手术或复发转移者。
一、定义与分类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根据肿瘤细胞是否具有功能性以及分泌激素的不同,可分为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和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会因分泌过量的激素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综合征,如胰岛素瘤可导致低血糖综合征;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早期往往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多在肿瘤较大或出现转移时才被发现。
二、流行病学特点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有一定差异。总体来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但不同类型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好发年龄有所不同。例如,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而一些儿童期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有其特定的发病特点。在性别方面,不同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在男女之间略有差异,但总体差异不是极为显著。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酗酒等可能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有相关研究表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患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表现:以胰岛素瘤为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低血糖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头晕、乏力等,严重时可出现精神症状、昏迷等。胃泌素瘤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的消化性溃疡、腹痛、腹泻等,还可能伴有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
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表现:肿瘤较小时多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例如,发生在肺部的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肿瘤增大时可引起咳嗽、咯血、胸痛等;发生在胃肠道的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导致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等症状。当肿瘤发生转移时,根据转移部位不同会出现相应的转移症状,如转移至肝脏可引起肝区疼痛、黄疸等,转移至骨骼可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等。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用于初步筛查腹部等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能发现较大的肿瘤以及肿瘤是否有肝脏转移等情况,但对于较小的肿瘤或深部组织的肿瘤敏感性相对较低。
CT检查:增强CT扫描对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定位和分期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可发现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MRI检查: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如颅底、脊髓等部位的肿瘤,MRI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
PET-CT检查:有助于发现全身范围内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尤其对于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实验室检查:检测血液中相关激素水平对于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胰岛素瘤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且胰岛素释放指数(胰岛素/血糖)大于0.4;胃泌素瘤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升高。对于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一些肿瘤标志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特异性相对有限,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病理检查:病理活检是确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或穿刺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检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从而进行准确的病理诊断和分类。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对于可切除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分期等因素而定。例如,早期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可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有较高的治愈可能;对于一些局限性的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也可考虑手术切除转移灶。
药物治疗:根据肿瘤的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如胰岛素瘤出现低血糖发作时,可使用二氮嗪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对于生长抑素受体阳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进行治疗,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激素的分泌。对于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可根据肿瘤的增殖情况等使用靶向治疗药物等。
其他治疗:对于不能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转移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还可考虑放疗、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等治疗方法。放疗可用于缓解肿瘤引起的局部疼痛等症状;PRRT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生长抑素受体结合,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