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型高血压是怎么回事
h型高血压是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血压,发病与叶酸等营养素缺乏及基因因素有关,对血管和心脏有损害,诊断需同时满足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标准,防治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增加相关营养素食物、运动适度)和药物治疗(补充营养素及用合适降压药等,特殊人群用药谨慎)
1.发病机制
叶酸等营养素缺乏相关机制:叶酸作为甲基供体参与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化转变为蛋氨酸的过程,维生素B6是胱硫醚合成酶的辅酶,维生素B12是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当机体缺乏这些营养素时,会影响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导致其在体内蓄积。例如,长期素食、酗酒、某些胃肠道疾病等可能导致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摄入不足或吸收利用障碍,进而引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再合并高血压就形成h型高血压。
基因因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是影响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的重要基因因素。MTHFR基因编码的酶参与叶酸代谢,其某些位点的突变会导致该酶活性降低,从而影响同型半胱氨酸的甲基化过程,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中MTHF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可能存在差异,进而影响h型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营养素吸收利用能力减弱,且可能存在基因易感性等因素,相对更易患h型高血压;女性在某些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等,对营养素的需求增加,若营养摄入不足或存在基因方面的易感性,也可能增加患h型高血压的风险。
2.危害
对血管的损害:高同型半胱氨酸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正常的血管内皮能够维持血管的舒张、收缩平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等。而内皮细胞受损后,血管舒张功能减弱,血管收缩因子如内皮素-1等分泌增加,同时血小板易于聚集,炎症因子如超敏C反应蛋白等释放增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管腔狭窄,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如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对于有高血压病史且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年龄大小,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都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
对心脏的影响:h型高血压患者心脏后负荷加重,因为高血压会使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将血液泵出到外周血管。同时,血管内皮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高同型半胱氨酸还可能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代谢和功能。长期的h型高血压状态会使心脏逐渐发生重构,如左心室肥厚等,进而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比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h型高血压患者,心脏受到的损害可能更为严重。
3.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标准: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0μmol/L。当高血压患者同时满足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标准时,即可诊断为h型高血压。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进行诊断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血压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以及不同性别在不同生理阶段血压的变化情况,但诊断的核心标准是基于上述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界定。例如,对于老年男性h型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按照血压测量标准准确测量血压,同时准确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来明确诊断。
4.防治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增加富含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食物的摄入,如绿叶蔬菜(菠菜、生菜等)、豆类、坚果、肉类、鱼类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的具体方式和量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保证营养均衡全面;中老年人群要根据自身消化功能等情况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过于油腻、高盐的食物。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注重这些营养素的摄入。
运动方面:适度运动有助于控制血压和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推荐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的人群运动强度和方式要适当调整,例如体质较弱的中老年女性可以选择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如广场舞等。
药物治疗:对于h型高血压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的基础上,可能需要补充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相关药物,同时控制血压的药物治疗也不可或缺。但需注意,药物使用要遵循相关医疗规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和营养补充药物,避免自行用药。例如,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等,而叶酸制剂等营养补充药物要按照规定剂量和疗程使用。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h型高血压患者,在药物选择上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