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是胃黏膜上皮受损害致固有腺体萎缩且出现肠上皮化生的胃部疾病,其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胃镜及病理活检可诊断,治疗针对病因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且存在癌变风险并影响生活质量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定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是一种胃部疾病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萎缩的慢性胃部炎症,而肠化即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替代,也就是胃黏膜中出现了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会逐渐发生变化,固有腺体萎缩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进而更容易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罹患此类疾病,这与胃黏膜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退行性改变有关。
2.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因素:长期高盐饮食、进食过多腌制、熏烤类食物等,这些食物中含有的某些成分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黏膜发生病变的风险,从而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发生发展。例如,腌制食物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等物质,在胃内可能转化为具有致癌性的亚硝胺类物质,长期刺激胃黏膜。
吸烟饮酒因素:吸烟时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过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炎症、萎缩等病变,进而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发生几率。
3.病史因素:既往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病史的患者,Hp长期感染胃黏膜,会引发炎症反应,持续的炎症刺激可导致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的发生。另外,有其他胃部慢性疾病病史,如胃溃疡、胃息肉等,若未得到有效控制,也可能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发生风险。
二、病理表现相关情况
1.胃镜下表现:在胃镜下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胃黏膜可能呈现出颜色变淡,呈灰黄或灰白,皱襞变细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见等表现。肠化部位的黏膜可能与周围正常黏膜有所不同,外观上可能有一定的差异,但具体表现会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2.组织学表现:通过病理活检可以看到固有腺体萎缩,同时有肠型上皮细胞的出现。肠化又可分为小肠型肠化和大肠型肠化,一般认为大肠型肠化与胃癌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大肠型肠化的细胞在生物学行为等方面更接近肿瘤细胞的特性。
三、临床症状及影响
1.临床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胃部疾病做胃镜检查时发现。
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与其他胃部疾病的症状有一定相似性,所以仅依靠症状难以准确诊断,需要结合胃镜及病理检查来明确。
2.对身体的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都会发展为胃癌,但相比正常人群,其发生胃癌的几率会有所升高。而且长期的消化不良等症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营养吸收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出现消瘦、贫血等相关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胃镜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等改变,并可以在可疑病变部位取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理诊断。
2.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金标准。通过对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固有腺体萎缩以及是否有肠化及其肠化的类型等情况。
五、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1.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以及缓解症状、预防癌变等。如果存在Hp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以使用一些改善消化功能的药物等。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群: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例如,在使用可能对胃黏膜有一定刺激的药物时,需要谨慎评估,同时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儿童人群:儿童患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特别注意其饮食调整,要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食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而且在治疗用药方面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非必要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
女性人群:女性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特殊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的用药禁忌,如果处于这些特殊时期,在选择治疗方案和药物时要充分权衡对自身和胎儿或婴儿的影响。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时,要综合考虑现有基础疾病的治疗药物与治疗胃部疾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某些治疗胃部疾病的药物可能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或者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药物代谢等,需要在医生的综合评估下进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