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敏性休克首选肾上腺素
过敏性休克是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由IgE介导肥大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炎性介质致外周血管扩张等。肾上腺素通过收缩血管、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抑制肥大细胞等释放介质发挥作用,是首选药物,因其作用全面、起效迅速、临床证据充分,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及有基础病史患者使用时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
一、过敏性休克的病理生理特点
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全身性速发型过敏反应,主要是由IgE介导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导致外周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出现血压下降、组织水肿等一系列循环和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
二、肾上腺素在过敏性休克中的作用机制
1.收缩血管作用
肾上腺素能激动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使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从而增加外周阻力,升高血压。在过敏性休克时,外周血管扩张导致血压急剧下降,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可以迅速提升血压,缓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状态。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均证实,肾上腺素的缩血管效应能有效改善因过敏导致的血管扩张和低血压情况,例如多项临床观察发现,使用肾上腺素后患者的收缩压能较快回升。
2.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
肾上腺素能激动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解除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时常伴有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等呼吸道症状,影响通气功能。肾上腺素的β受体激动作用可以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这是其救治过敏性休克的关键作用之一。众多药理学研究表明,肾上腺素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是通过激活β受体,促进平滑肌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从而松弛平滑肌实现的,临床中也能观察到使用肾上腺素后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改善。
3.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介质
肾上腺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它能调节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减少炎性介质如组胺等的释放。研究发现,肾上腺素能影响细胞内的钙信号等,从而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脱颗粒过程,减少过敏介质的进一步释放,阻断过敏反应的继续发展,这对于控制过敏性休克的进展至关重要。
三、为什么肾上腺素是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
1.作用的全面性
肾上腺素同时具备收缩血管提升血压、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改善通气、抑制炎性介质释放等多方面作用,能够针对过敏性休克的多种病理生理改变发挥作用,而其他药物往往难以同时涵盖这些关键的治疗环节。例如,单纯的升压药物可能无法缓解支气管痉挛,单纯的平喘药物可能无法有效提升血压,而肾上腺素能够一站式地应对过敏性休克的主要病理问题。
2.起效迅速
肾上腺素可以通过皮下、肌内注射等途径迅速吸收发挥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过敏性休克的危急状况。皮下注射后通常5-15分钟即可起效,肌内注射起效更快,这种迅速的起效特性对于挽救过敏性休克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因为过敏性休克的病情进展往往非常迅速,需要药物快速发挥作用来控制病情。
3.临床证据充分
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肾上腺素是救治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多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回顾分析了过敏性休克的救治情况,结果均显示使用肾上腺素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例如,一些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对比了不同治疗药物在过敏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发现肾上腺素组的患者存活率明显高于其他药物组,进一步证实了肾上腺素在过敏性休克救治中的核心地位。
四、特殊人群在过敏性休克使用肾上腺素时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过敏性休克使用肾上腺素时需特别谨慎。儿童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尚未发育完全,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和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剂量计算方法,避免因剂量不当导致不良反应。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因为儿童对肾上腺素的心血管效应和呼吸效应的耐受性较差,可能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过度兴奋等不良反应。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使用肾上腺素时要更加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电图变化。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较差,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可能导致血压波动较大,同时要警惕诱发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在用药过程中,需缓慢给药,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调整可能的用药方案。
3.有基础病史患者
对于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患者,使用肾上腺素时要注意其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可能会加重哮喘症状,但在过敏性休克的情况下,肾上腺素的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是抢救生命所必需的,不过需要在密切监测呼吸状况下使用。对于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肾上腺素可能会影响甲状腺功能指标和血糖水平,需要在用药前后监测相关指标,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以确保患者的基础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避免因使用肾上腺素而导致基础疾病的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