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引起的胰腺囊肿分为急性和慢性假性囊肿,急性常于急性胰腺炎后4周左右出现,慢性由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所致,可通过超声、CT、MRI等检查诊断,较小无症状囊肿可保守治疗,较大等情况需手术,急性假性囊肿部分可自行吸收预后较好,慢性假性囊肿预后与慢性胰腺炎控制情况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及生活方式对其有影响
一、胰腺炎引起胰腺囊肿的定义
胰腺炎引发的胰腺囊肿是在胰腺炎病程中形成的含有胰液等成分的囊性病变,多因胰腺炎症导致胰管破裂,胰液外渗积聚并被周围组织包裹而成。
二、分类及特点
1.急性胰腺假性囊肿
常发生于急性胰腺炎起病后4周左右,多位于胰体尾部,大小不一,囊壁无上皮细胞,主要由纤维组织和肉芽组织构成。其形成与急性胰腺炎时胰液外漏被周围组织包裹有关,患者可能有急性胰腺炎的既往表现,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且囊肿大小可能随病情变化而有所改变,部分较小的囊肿有自行吸收的可能。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发生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身体机能和代谢与成人不同,恢复过程可能更需关注营养等支持情况;老年患者则可能因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囊肿处理上需综合考量。生活方式方面,既往有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胰腺炎的人群,更易出现此类囊肿。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胰腺囊肿的风险相对较高。
2.慢性胰腺假性囊肿
多由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引起,囊肿可位于胰腺任何部位,囊壁同样无上皮细胞。患者常有慢性胰腺炎的长期表现,如腹痛、消瘦、脂肪泻等,囊肿可逐渐增大,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症状,如压迫胃肠道导致消化功能进一步紊乱等。
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慢性胰腺假性囊肿的概率相对较高,因其慢性胰腺炎病程可能更长。女性在慢性胰腺炎发生上与男性无绝对差异,但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对病情发展有一定潜在影响。生活方式上,长期饮酒等导致慢性胰腺炎的因素持续存在会增加慢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发生风险。有慢性胰腺炎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患者,慢性胰腺囊肿发生风险高。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胰腺囊肿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胰腺部位的囊性无回声区,能大致判断囊肿的位置、大小等情况,但对于较小或位置较深的囊肿可能显示不够清晰。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由于腹腔脏器位置和超声透声等情况与成人有差异,超声检查时需调整合适的探头频率等参数;老年患者可能因腹部脂肪较多等影响超声图像质量。
CT检查:对胰腺囊肿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囊肿的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通过CT增强扫描还可区分囊肿是单纯性还是伴有感染等情况。在年龄方面,儿童进行CT检查需权衡辐射剂量与诊断需求;老年患者若有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使用含碘造影剂需谨慎,要评估肾功能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增强CT检查。
MRI检查:对于胰腺囊肿的诊断也有一定优势,尤其在显示软组织方面更具特色,且无辐射。但检查费用相对较高,在临床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年龄人群对MRI检查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可能需要适当镇静等处理才能配合检查。
四、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胰腺囊肿,尤其是急性胰腺假性囊肿有自行吸收可能的情况,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等。在年龄方面,儿童由于生长发育需求,营养支持要注重满足其能量和营养物质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营养制剂;老年患者保守治疗时需关注其基础疾病对营养状态的影响以及脏器功能的耐受情况。生活方式上,患者需严格戒酒,改变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在保守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囊肿变化。
2.手术治疗
当胰腺囊肿较大(直径>6cm)、有压迫症状、合并感染、破裂出血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囊肿内引流术、囊肿外引流术等。在儿童患者中,手术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和手术对胰腺功能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胰腺功能影响较小的术式;老年患者手术前要全面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评估手术风险,术后要加强监护和康复护理。
五、预后情况
1.急性胰腺假性囊肿
经过适当治疗,部分较小的囊肿可自行吸收,患者预后较好。但如果囊肿持续不吸收并出现相关并发症,预后则相对较差。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预后相对较好,因其身体修复能力较强,但也需密切关注后期胰腺功能恢复情况;老年患者预后可能受基础疾病等影响,若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预后相对复杂。
2.慢性胰腺假性囊肿
由于慢性胰腺炎本身是慢性进展性疾病,慢性胰腺假性囊肿的预后与慢性胰腺炎的控制情况相关。如果慢性胰腺炎得到较好控制,囊肿相关症状可能缓解,预后相对稳定;若慢性胰腺炎持续进展,囊肿可能反复出现并加重病情,预后较差。年龄方面,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预后受其整体健康状况影响更大;生活方式上,能否严格戒酒等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坚持良好生活方式的患者预后相对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