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伤口不愈合怎么治疗
糖尿病足治疗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控制血糖,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清创处理,依情况选择保守或外科清创;感染控制,通过多种方式判断感染并局部或全身抗感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采用运动、药物、介入等疗法;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摄入;足部减压,使用减压鞋垫等并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控制血糖
1.原理:高血糖环境不利于伤口愈合,严格控制血糖是糖尿病足伤口不愈合治疗的基础。多项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改善局部组织的代谢环境,促进伤口愈合相关的细胞功能正常发挥。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时,会影响白细胞的功能,使其杀菌能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而控制血糖后白细胞功能可得到改善。
2.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饮食、运动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包括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具体目标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
二、清创处理
1.目的:清除伤口内的坏死组织、异物等,减少感染源,为伤口愈合创造良好的局部环境。
2.方法:
保守清创:对于轻度污染或坏死组织较少的伤口,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表面的污垢和部分坏死组织。
外科清创:当伤口存在较多坏死组织或感染较严重时,需由专业医生进行外科清创,通过手术的方式彻底清除坏死组织。例如,对于深度糖尿病足伤口,外科清创可有效去除感染和坏死的组织,促进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三、感染控制
1.判断感染:通过观察伤口局部表现(如红肿、发热、脓性分泌物等)、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等)以及伤口分泌物培养等方式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病原体。
2.抗感染治疗:
局部抗感染:根据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局部抗感染药物,如莫匹罗星软膏等,涂抹于伤口表面,抑制局部细菌生长。
全身抗感染:若感染较严重,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等),需根据药敏结果全身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但需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避免滥用。
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1.原理:糖尿病足患者常存在下肢血管病变,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伤口愈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增加伤口的血液供应,促进营养物质输送和代谢废物排出。
2.方法:
运动疗法: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下肢运动,如散步等,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但需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加重足部损伤。
药物治疗:使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前列腺素类似物等,可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介入治疗:对于严重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可考虑血管介入治疗,如血管成形术等,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下肢血液循环。但该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评估患者情况后决定。
五、营养支持
1.重要性:充足的营养供应是伤口愈合的物质基础。糖尿病足患者由于代谢紊乱等原因,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影响伤口愈合。
2.营养方案:
蛋白质: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蛋白质是伤口修复的重要原料。
维生素: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的食物,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合成等过程,维生素B族对细胞代谢有重要作用。例如,柑橘类水果富含维生素C,全麦食品富含B族维生素。
微量元素:适当补充锌等微量元素,锌参与多种酶的合成,对伤口愈合有促进作用。
六、足部减压
1.原因:糖尿病足患者由于足部感觉异常等原因,容易出现局部受压,加重伤口损伤和不愈合。
2.措施:
使用减压鞋垫或支具:根据患者足部的具体情况,定制合适的减压鞋垫或支具,分散足部压力,避免伤口部位过度受压。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指导患者合理安排活动,避免足部长时间承受身体重量,减少伤口受压的机会。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关注整体病情的变化,在使用药物等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和更长的恢复时间。
2.儿童患者:儿科糖尿病足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更加谨慎。在控制血糖时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清创等操作要更加轻柔,避免对儿童足部造成过度损伤;营养支持要保证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需求。并且要加强对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和护理能力。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糖尿病足患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在血糖控制方面,需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糖药物;抗感染治疗时要谨慎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手术等有创操作要严格评估对妊娠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妊娠干扰较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