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就是尿毒症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有多种病因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具大量蛋白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终末期,肾病综合征若迁延不愈可发展为尿毒症,其发展与病理类型、治疗情况、基础疾病及并发症相关,防治需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定期监测病情、管理健康生活方式以避免进展至尿毒症。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因素等有关,例如自身免疫紊乱可攻击肾小球滤过膜,使其通透性改变。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的重要特征,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超过3.5g,低蛋白血症则表现为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患者会出现明显水肿,可从眼睑、下肢逐渐蔓延至全身,高脂血症表现为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升高。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肾病综合征多与微小病变型肾病相关,成人则可能有多种病理类型,如膜性肾病等,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感染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尿毒症的定义与特点
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阶段。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结果,肾脏功能逐渐减退,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体内毒素蓄积。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心血管系统的高血压、心力衰竭;血液系统的贫血;神经系统的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其病因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等,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病史的人群发病情况不同,有基础肾脏疾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发展至尿毒症,生活方式上长期高盐、高蛋白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会加重肾脏负担,促进病情进展。
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肾病综合征若病情迁延不愈,长期的肾脏损伤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最终进展到尿毒症阶段。例如一些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肾脏持续受到炎症等损伤,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下降。
区别:从疾病阶段看,肾病综合征是相对早期的肾脏疾病状态,而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从临床表现看,肾病综合征主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突出表现,而尿毒症是全身多系统受累的表现;从治疗角度,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通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而尿毒症的治疗除了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对症治疗外,还可考虑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等。
肾病综合征发展为尿毒症的相关因素
病理类型
一些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更容易进展为尿毒症。例如膜性肾病中,老年患者、大量蛋白尿持续不缓解、伴有严重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进展为尿毒症的风险较高。微小病变型肾病在儿童中多见,但少数成人微小病变型肾病可能转变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病理类型,也会增加进展至尿毒症的可能性。
治疗情况
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案不当会影响肾病综合征向尿毒症发展的进程。如果患者确诊肾病综合征后,未能及时开始规范治疗,蛋白尿持续大量存在,肾脏持续受到损伤,就容易逐渐发展到尿毒症。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剂量不足或疗程不够,不能有效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蛋白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肾脏病变持续进展。
基础疾病与并发症
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的肾病综合征患者更易发展至尿毒症。如合并糖尿病的肾病综合征患者,高血糖会进一步损伤肾脏血管和肾小球,加速肾脏功能恶化。同时,肾病综合征本身的并发症也会影响病情,如严重感染会加重肾脏负担,使肾脏损伤加剧,增加进展到尿毒症的风险。例如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后,炎症反应可能影响肾脏的血液循环和滤过功能,导致肾功能进一步下降。
肾病综合征的防治以避免进展至尿毒症
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
对于出现水肿、蛋白尿等可疑肾病综合征表现的人群,应尽早进行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等检查,以便早期诊断。一旦确诊,要根据病理类型等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儿童患者通常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应足量足疗程使用糖皮质激素,成人患者也可采用类似的规范治疗方案,以尽快减少蛋白尿,保护肾脏功能。
定期监测与病情评估
肾病综合征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尿蛋白、肾功能、血压等指标。一般每1-3个月检查一次尿常规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每3-6个月检查肾功能和血压。通过定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尿蛋白是否持续增多、肾功能是否出现减退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发现尿蛋白较前增多,可能需要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
健康生活方式管理
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饮食方面,要控制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同时限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应少于3g,避免加重水肿和肾脏负担。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有助于增强体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会损伤血管和肾脏,加重肾脏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