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产后风湿
产后风湿是妇女生产后因外感风寒湿邪引发,有产后气血亏虚、居住环境、过度劳累、情志等病因,表现为肌肉关节疼痛、怕冷等,诊断需依病史和表现并排除其他病,预防要调养身体、注意居住环境等,治疗以中医康复和生活方式调整为主。
一、定义
产后风湿是指妇女在生产(包括小产)之后,因外感风寒湿邪而引起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肌肉关节酸困、疼痛等症状。
二、病因
1.产后气血亏虚:女性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气血,产后身体较为虚弱,此时若不慎感受风寒湿邪,邪气易乘虚而入,导致经络阻滞,引发产后风湿。从中医角度看,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产后气血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邪易侵袭机体。
2.居住环境因素:产后如果居住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比如室内湿度较大、寒冷刺骨等,风寒湿邪容易侵袭肌表、经络,从而引发产后风湿。现代医学虽没有直接的理论对应,但从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看,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免疫功能,增加患病风险。
3.过度劳累:产后身体尚未完全恢复,若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过度劳累,会损伤身体正气,使身体抵抗力下降,风寒湿邪趁虚而入。例如产后过早抱孩子、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等,都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引发产后风湿相关症状。
4.情志因素:产后女性心理状态可能发生变化,如情绪抑郁、焦虑等。长期的不良情志状态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气血不畅,经络阻滞,进而增加患产后风湿的可能性。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等,不良情志会影响脏腑功能,从而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三、临床表现
1.肌肉关节疼痛:常见的是全身肌肉关节酸沉、疼痛、怕风、怕冷,疼痛部位不固定,有时感觉像游走性疼痛。比如有的产妇会感觉肩背部、膝关节等部位疼痛,在受凉、吹风后疼痛症状可能加重。
2.怕冷:患者常常感觉怕冷,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也会有畏寒的表现,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肢体发凉的情况。
3.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头痛、头晕、疲劳乏力等症状,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悸、气短等表现,但这些表现相对不具有特异性。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产后经历)、临床表现(肌肉关节疼痛、怕冷等)进行初步诊断。同时,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一般会进行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以协助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类风湿因子等指标会有异常改变,而产后风湿患者相关指标一般无特异性的类风湿关节炎典型改变。
2.鉴别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多发生在育龄女性,除了关节疼痛外,还会有关节的肿胀、畸形,实验室检查可见类风湿因子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指标异常,发病与产后并非有特定的关联,而产后风湿与生产有明确的时间关联,且关节畸形等表现相对少见。
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累及负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疼痛与活动有关,休息后可缓解,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改变,与产后风湿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明显区别。
五、预防措施
1.产后身体调养:产后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合理搭配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肉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补充气血,增强身体抵抗力。
2.注意居住环境:产后居住的环境要保持温暖、干燥,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4℃左右较为合适,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可以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吹风。
3.避免过度劳累:产后不要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注意劳逸结合。例如,抱孩子等活动要适度,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可以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渐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如产后瑜伽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
4.调节情志:家人要多关心产后女性,帮助其保持心情舒畅。产后女性自己也要学会调整心态,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六、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
1.中医康复治疗
艾灸:可以选择一些穴位进行艾灸,如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通过温热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产后风湿引起的疼痛、怕冷等症状。但艾灸时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皮肤。
中药熏蒸:利用中药蒸汽的温热和药物作用,熏蒸身体局部或全身。中药熏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缓解肌肉关节的疼痛和僵硬。例如,可以选用一些具有祛风散寒、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进行熏蒸。
2.生活方式调整
保暖:注意身体的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关节部位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再次感受风寒湿邪。
适度运动: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适度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散步可以选择在天气晴朗时,每次15-30分钟左右,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太极拳则可以舒缓地进行,有助于调节身体的气血和经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