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湿疹的区别
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分皮肤型和系统性,发病与免疫紊乱、遗传、环境等有关,皮肤型有蝶形红斑等,系统性累及多系统;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致表皮真皮浅层炎症,急性期等有不同表现。实验室检查红斑狼疮有相关指标,湿疹无特异;诊断红斑狼疮依分类标准,湿疹依病史皮疹等;治疗红斑狼疮个体化,湿疹以缓解症状等为目的,不同人群治疗有不同考虑。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皮肤型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免疫系统紊乱,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细胞,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紫外线照射、某些药物等)可诱发,遗传易感性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有家族聚集倾向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内部因素如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紊乱等,外部因素包括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刺激物(如化学物质、洗涤剂等)、气候变化等,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均可发病,过敏体质者更易罹患。
二、临床表现
红斑狼疮
皮肤型红斑狼疮:典型表现为面部蝶形红斑,多对称分布于双侧面颊和鼻梁部位,红斑边界清楚,日晒后常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盘状红斑,呈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表面有粘着性鳞屑,去除鳞屑可见其下有角质栓和毛囊口扩大,好发于头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系统性红斑狼疮除皮肤表现外,还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如出现发热、关节疼痛、口腔溃疡、肾脏损害(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等)、血液系统异常(如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等。
年龄与性别因素: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儿童也可发病,儿童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更易出现肾脏等重要脏器受累。
湿疹
急性期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渗出;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丘疹、鳞屑、结痂为主;慢性期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常伴有剧烈瘙痒。湿疹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不同部位的湿疹表现略有差异,如手部湿疹常因接触外界刺激物而反复发作,阴囊湿疹瘙痒明显等。不同年龄人群湿疹表现有一定特点,婴幼儿湿疹多发生在头面部,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小丘疹、丘疱疹,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老年人湿疹皮肤干燥更明显,易出现苔藓样变。
三、实验室检查
红斑狼疮
抗核抗体(ANA)是筛选红斑狼疮的常用指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ANA阳性率较高,且滴度常较高。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较高特异性,其滴度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此外,补体C3、C4降低常见于红斑狼疮活动期。
性别与年龄影响:育龄女性在进行相关检查时需考虑自身激素水平对检查结果可能产生的一定影响,儿童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需结合儿童生理特点综合判断。
湿疹
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主要通过病史、临床表现诊断。部分患者可检测到过敏原,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可帮助明确过敏原,但这并非诊断湿疹的必需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红斑狼疮
诊断主要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包括颊部红斑、盘状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关节炎、浆膜炎、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血液学疾病、免疫学异常(如抗ds-DNA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等)、抗核抗体阳性等,符合4项及以上标准可诊断。皮肤型红斑狼疮主要根据典型皮肤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多形红斑、脂溢性皮炎等疾病鉴别,多形红斑常有靶形红斑等特征性表现,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有油腻性鳞屑等特点,通过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可进行区分。
湿疹
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等进行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去除诱因后易好转;神经性皮炎常有苔藓样变,瘙痒呈阵发性,与情绪等因素相关,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观察皮疹特点可鉴别。
五、治疗原则
红斑狼疮
治疗需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个体化制定方案。轻型皮肤型红斑狼疮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常需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红斑狼疮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小的药物,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育龄女性患者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时需考虑生育问题,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老年人红斑狼疮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湿疹
治疗以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外用药物是主要治疗手段,急性期无渗出时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有渗出时可用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等;慢性期可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等。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同时需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皮肤保湿等。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时需注意药物选择,婴幼儿皮肤薄嫩,应选择温和的外用药物,老年人皮肤干燥,需加强保湿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