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肠胃炎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由饮食不当、感染等引起,有感染和非感染病因,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和全身症状,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分一般、对症、抗感染治疗,可通过注意饮食卫生、良好饮食习惯、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预防
一、定义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饮食不当、感染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儿童相对更易感染轮状病毒,冬季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孩子若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食物等易发病。成人感染诺如病毒也较为常见,常因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海鲜、蔬果等而发病。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沙门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饮食不卫生,食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是主要原因,比如食用变质的肉类、蛋类等。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多因食用了被寄生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所致,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生食习惯的人群中相对更容易发生。
2.非感染因素
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进食过冷的食物等,都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发急性肠胃炎。比如大量饮酒后,酒精刺激胃肠道,容易出现急性肠胃炎症状。
药物刺激: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抗生素等,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损伤胃肠黏膜,导致急性肠胃炎。例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能因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出现相关症状。
过敏反应:个别人对某些食物过敏,食用后可引起胃肠的过敏反应,出现急性肠胃炎表现,如对牛奶过敏的人群饮用牛奶后可能发病。
三、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
腹痛:多位于脐周,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比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腹痛相对较为明显。
腹泻: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腹泻症状可能相对较严重,每日腹泻数次至十余次不等。
恶心、呕吐:可单独出现或与腹痛、腹泻同时发生。若因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呕吐症状往往比较突出。
2.全身症状
发热: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39℃甚至更高。细菌感染导致的急性肠胃炎发热相对更常见且体温可能更高。
脱水症状:严重腹泻和呕吐可导致脱水,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婴幼儿脱水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婴幼儿自身调节能力较弱。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接触过感染源等情况。比如询问患者是否食用了变质食物,是否与腹泻、呕吐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等。
2.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腹部查体,可能发现腹部压痛,一般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若有则需警惕其他更严重疾病可能)。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肠胃炎。比如细菌感染时粪便中可能有较多白细胞。
病原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粪便病毒检测、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以明确具体的病原体,指导治疗。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调整:发病期间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防止加重胃肠负担。比如发病初期可先喝一些淡盐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口服补液盐可用于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对于轻度脱水的患者效果较好。若脱水较严重,则需要通过静脉补液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对症治疗
止吐:若呕吐症状明显,可使用一些止吐药物,但需谨慎选择,尤其要考虑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
止泻: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但应避免滥用,需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止痛:腹痛明显时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适用人群。
3.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细菌感染: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喹诺酮类抗生素等,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应避免使用对其有明显不良影响的药物。
六、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购买新鲜食材,避免食用变质、过期食物。
食物要充分清洗干净,尤其是蔬菜水果;肉类、蛋类等要煮熟煮透。
尽量避免生食海鲜、刺身等食物,减少感染寄生虫或细菌的风险。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胃肠黏膜的刺激。
3.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情况下,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洗手,减少病从口入的机会。
4.避免交叉感染
若周围有人患急性肠胃炎,要注意隔离,避免接触其排泄物等,防止被传染。
在病毒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