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是因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致抗利尿激素缺乏或肾脏对其不敏感,致肾小管重吸收水障碍,表现为多尿、口渴等,相关检查有尿常规、禁水-加压素试验等,治疗包括激素替代及病因治疗;尿频是症状,发病机制多样,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及不同伴随症状,相关检查有尿常规、血糖测定等,治疗需对因及对症支持。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精氨酸加压素(AVP)又称抗利尿激素(ADH)不同程度的缺乏,或由于多种病变引起肾脏对AVP敏感性缺陷,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肾脏对其不敏感,使得尿液浓缩功能出现问题,导致大量低渗、低比重的尿液排出。例如中枢性尿崩症多因下丘脑-垂体部位的肿瘤、创伤、手术等导致抗利尿激素合成或释放减少;肾性尿崩症则是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缺陷。
尿频:是一种症状,并非疾病。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次数明显增多称尿频。其发病机制多样,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生理性因素(大量饮水、喝啤酒等,由于进水量增加,通过肾脏的调节和滤过作用,尿量增多,排尿次数亦增多,便出现尿频);病理性因素(如泌尿系统感染,细菌等病原体刺激膀胱黏膜,使其敏感性增高,导致频繁产生尿意;膀胱结石、膀胱肿瘤等病变刺激膀胱,也可引起尿频;此外,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进而也会表现为尿频;神经源性膀胱等神经系统病变影响膀胱的正常排尿调控功能,也可导致尿频)。
二、临床表现
尿崩症
多尿:患者24小时尿量可多达5-10升,甚至更多。而且排出的尿液颜色清淡,如清水样。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夜间遗尿、饮水过多、烦躁不安等表现,因为儿童无法准确表达口渴等感觉,可能会出现反复哭闹等情况。例如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肾脏不能有效重吸收水分,大量尿液排出。
口渴:由于大量排尿导致体内水分丢失,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口渴症状,不停地饮水,而且喜欢喝凉水。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可能会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干燥、眼窝凹陷等,严重时可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尿频
排尿次数增多:主要是排尿次数增加,但每次尿量不一定减少。比如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尿频,患者可能每小时都有排尿感觉,但每次尿量不多;而糖尿病引起的尿频,除了次数增多外,往往伴有尿量增多的情况。不同病因导致的尿频,排尿时的伴随症状可能不同,如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尿频常伴有尿急、尿痛,患者会感觉尿道有灼热感,排尿时疼痛不适;膀胱结石引起的尿频可能伴有排尿中断,因为结石在膀胱内活动,堵塞尿道内口时会导致排尿突然中断,改变体位后又可继续排尿。
三、相关检查
尿崩症
尿常规:尿比重常低于1.005,尿渗透压也明显降低,一般低于200mOsm/L。例如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其成分主要是水分,溶质含量少,所以比重和渗透压都低。
禁水-加压素试验:禁水试验时,患者尿量不能减少,尿比重及尿渗透压升高不明显;注射加压素后,尿比重和尿渗透压进一步升高。通过该试验可以鉴别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等。对于儿童患者,进行禁水-加压素试验时要密切观察,因为儿童脱水耐受性较差,要注意控制禁水时间和速度,避免出现严重脱水情况。
血浆AVP测定:中枢性尿崩症患者血浆AVP水平降低,而肾性尿崩症患者血浆AVP水平正常或升高。
尿频
尿常规:如果是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尿频,尿常规中可发现白细胞增多,有的还可能有红细胞、细菌等;如果是糖尿病引起的尿频,尿常规中可能发现尿糖阳性等改变。
血糖测定:对于怀疑糖尿病导致尿频的患者,需要进行血糖测定,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以明确是否存在血糖升高情况。
泌尿系统超声:可以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情况,如是否存在膀胱结石、膀胱肿瘤、肾脏病变等,对于排查尿频的器质性病因有重要意义。对于儿童患者,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时要尽量减少辐射影响,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时机。
四、治疗原则
尿崩症
激素替代治疗:对于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可使用去氨加压素等抗利尿激素类似物进行替代治疗。去氨加压素可以减少尿液排出,提高尿渗透压。
病因治疗:如果是由肿瘤等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需要针对肿瘤进行相应治疗,如手术切除肿瘤等。对于肾性尿崩症,主要是治疗基础疾病,同时限制钠摄入等,减少尿液排出。
尿频
对因治疗:如果是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尿频,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膀胱结石引起的尿频,需要根据结石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取石等;如果是糖尿病引起的尿频,需要进行降糖治疗,控制血糖水平。
对症支持:对于尿频患者,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避免感染加重。在生活方式上,要根据病因进行调整,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对于儿童尿频患者,家长要给予关心和安抚,避免患儿因为尿频产生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