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是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引发,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由自身免疫、感染、肾上腺破坏等致,后者因垂体或下丘脑病变致ACTH分泌减少;临床表现有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缺乏相关表现;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及激发试验;治疗主要是激素替代,不同人群治疗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持久地分泌皮质激素不足所引发的疾病。肾上腺皮质能够分泌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等,当这些激素分泌不足时,就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分类及病因
(一)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1.自身免疫性损伤:这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肾上腺皮质,导致肾上腺皮质细胞受损,皮质激素分泌减少。例如,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综合征患者中,常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性别上无明显特定倾向性,但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相关因素。
2.感染:如结核杆菌感染,曾经在历史上是导致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重要病因,但随着结核病防控措施的改善,其比例有所下降。感染结核杆菌后,结核病灶可能破坏肾上腺皮质组织,影响激素分泌。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结核感染引发,但青壮年相对更易受到结核杆菌的侵袭,生活方式中如果接触结核患者等情况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3.肾上腺破坏:包括肿瘤转移(如肺癌、乳腺癌等转移至肾上腺)、双侧肾上腺切除等情况,肿瘤转移会破坏肾上腺皮质组织,而双侧肾上腺切除后则失去了肾上腺皮质分泌激素的功能,这些情况可发生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中,有相关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二)继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1.垂体或下丘脑病变:垂体瘤、下丘脑肿瘤、炎症等病变可影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分泌,从而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例如垂体腺瘤可能压迫垂体,影响ACTH的合成与分泌。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生活方式中如果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过大等情况可能对下丘脑-垂体轴有一定影响,有相关脑部疾病病史的人群风险增加。
三、临床表现
(一)糖皮质激素缺乏相关表现
1.全身症状:患者常感乏力,体力和精力明显下降,即使轻度活动也会感到疲惫不堪,这种乏力情况在各个年龄、性别人群中都可能出现,且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加重。食欲减退较为常见,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影响营养摄入,对不同年龄人群的生长发育(如儿童)、身体机能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2.色素沉着: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可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以暴露部位、摩擦部位、乳晕、瘢痕等处最为明显,这是由于缺乏糖皮质激素对促黑素细胞激素(MSH)的反馈抑制作用,导致MSH分泌增加引起的,各个年龄段和性别均可出现该表现。
3.心血管系统表现:可出现低血压,患者可感到头晕、眼花,尤其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立时更明显,易发生晕厥,这与盐皮质激素缺乏导致水钠丢失、血容量减少有关,对各个年龄人群的血液循环等产生影响,特别是老年人可能因低血压增加跌倒等风险。
(二)盐皮质激素缺乏相关表现
主要表现为低钠血症、高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相关症状。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精神淡漠、嗜睡等,低钠血症严重时可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对不同年龄人群的神经功能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儿童可能影响智力发育相关的神经功能等。
四、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可发现低钠、高钾、血糖降低等情况。例如,血清钠水平可能低于正常范围(正常成人血清钠约135-145mmol/L),血清钾水平可能高于正常范围(正常成人血清钾约3.5-5.5mmol/L)等。
2.激素水平测定
血浆皮质醇:基础血浆皮质醇水平降低,而且昼夜节律消失,正常情况下血浆皮质醇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早晨最高,下午和晚上逐渐降低,而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这种节律消失。
ACTH测定: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ACTH水平升高,而继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ACTH水平降低。
(二)激发试验
对于血浆皮质醇水平轻度降低或临界值的患者,需进行ACTH激发试验来明确诊断。如胰岛素低血糖激发试验等,通过给予ACTH或类似药物刺激,观察肾上腺皮质对刺激的反应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区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五、治疗
主要是激素替代治疗,补充缺乏的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例如补充氢化可的松等糖皮质激素来替代不足的皮质醇,补充氟氢可的松等来替代盐皮质激素。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在激素替代治疗时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调整激素剂量,确保满足其生长发育对激素的需求,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老年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因为激素的代谢主要通过肝肾功能,避免因药物代谢问题导致药物蓄积等不良反应;女性患者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要调整激素替代治疗方案,以保证母婴健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