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压疮的原因是什么
压疮的发生与力学因素、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营养状况、皮肤抵抗力下降等因素相关。力学因素包括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涉及汗液、尿液粪便刺激;营养状况有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影响;皮肤抵抗力下降体现在老年人、婴幼儿及长期患病患者皮肤的特点上。
一、力学因素
1.垂直压力: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超过毛细血管压时,会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压疮。例如,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的患者,身体与床面或轮椅坐垫接触部位承受持续压力,若压力分布不均匀,某一局部压力过高,就易形成压疮。在年龄方面,老年人群由于皮肤弹性下降、血管功能减退等原因,对压力导致的组织损伤更敏感;在生活方式上,长期卧床、坐轮椅等活动受限的生活方式会增加垂直压力导致压疮的风险;对于有偏瘫、截瘫等病史的患者,身体活动能力受限,更易因垂直压力产生压疮。
2.摩擦力:皮肤受到摩擦力作用时,会损伤皮肤的角质层。比如,患者在床上活动时,皮肤与床单之间的摩擦,或者坐轮椅时臀部皮肤与轮椅坐垫边缘的摩擦等。在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不同性别的身体结构特点可能影响摩擦力对皮肤的影响程度;年龄上,儿童皮肤娇嫩,摩擦力更易造成损伤;生活方式中,活动较多、需要频繁移动身体的人群摩擦力导致压疮的风险相对较高;有皮肤疾病病史的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摩擦力更易引发压疮。
3.剪切力:剪切力是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的进行性相对移位所引起的,与体位有密切关系。例如,半卧位时身体下滑,皮肤和皮下组织相对于肌肉、骨骼出现滑行,产生剪切力,会切断较大区域的小血管,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年龄较大的人群血管弹性差,对剪切力导致的组织损伤耐受性低;生活方式中长时间处于半卧位等特殊体位的人群剪切力风险高;有脊柱疾病等病史的患者,体位改变时更易出现剪切力相关问题。
二、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
1.汗液刺激:皮肤经常受汗液浸渍,会使角质层变软,皮肤抵抗力降低,易发生摩擦损伤。在炎热季节或运动后,汗液分泌增多,若不能及时清洁皮肤,就容易引发压疮。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汗液分泌相对较多,若护理不当更易受汗液刺激;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局部皮肤环境改变,也可能因汗液刺激增加压疮风险;生活方式中运动量大、出汗多的人群汗液刺激风险高;有汗腺疾病病史的患者汗液分泌异常,更易受汗液刺激导致压疮。
2.尿液、粪便刺激:尿液和粪便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会刺激皮肤,导致皮肤酸碱度改变,削弱皮肤的保护屏障,使皮肤易受损伤。长期留置尿管、腹泻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尿液、粪便刺激皮肤的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不能自主控制排尿排便,更易受尿液、粪便刺激;老年人群皮肤屏障功能减退,对尿液、粪便刺激的耐受性差;生活方式中长期卧床、行动不便、大小便失禁的人群尿液、粪便刺激风险高;有泌尿系统疾病、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尿液、粪便刺激相关问题。
三、营养状况
1.营养不良:当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时,如蛋白质摄入不足、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缺乏等,会导致皮肤组织修复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容易发生压疮。例如,长期节食、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严重糖尿病等)的患者易出现营养不良。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等原因,更易出现营养不良;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对营养需求增加,若营养摄入不足也易引发问题;生活方式中饮食不均衡、长期素食等人群营养不良风险高;有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本身存在营养消耗问题,更易因营养不良导致压疮。
2.肥胖:肥胖患者身体重量较大,对局部组织压力增加,同时肥胖可能伴随皮肤褶皱多,局部潮湿不易清洁,增加了压疮发生的风险。肥胖人群中,尤其是中老年肥胖者,由于活动相对较少,血液循环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进一步增加了压疮的易感性。在性别上,肥胖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可能发生,但男性肥胖者的身体结构特点可能影响压力分布;年龄方面,中老年肥胖人群更常见;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体重超标等人群肥胖相关压疮风险高;有代谢性疾病病史(如肥胖症、糖尿病等)的患者,肥胖与疾病相互影响,更易出现压疮。
四、皮肤抵抗力下降
1.老年人皮肤:老年人皮肤变薄,弹性降低,皮下脂肪萎缩、变薄,皮肤血管收缩功能下降,血液循环不良,皮肤修复能力减弱,对外部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容易发生压疮。例如,老年人群的皮肤更容易出现干燥、松弛等情况,且伤口愈合速度较慢。
2.婴幼儿皮肤:婴幼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表皮与真皮连接不牢固,皮肤易受损,而且婴幼儿皮肤的免疫功能不完善,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弱,也容易发生压疮。比如,婴幼儿皮肤在受到摩擦、潮湿等刺激时,更容易出现损伤。
3.长期患病患者皮肤:患有糖尿病、贫血、尿毒症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皮肤抵抗力通常较低,同时这些疾病可能伴随血液循环障碍、营养不良等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可能性。例如,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影响皮肤的营养供应和感觉功能,使皮肤更容易受损且不易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