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膝关节炎怎么回事
痛风性膝关节炎是嘌呤代谢紊乱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膝关节引发炎症的疾病,有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表现,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需与类风湿关节炎等鉴别,治疗分急性发作期、间歇期及慢性期,生活方式调整在饮食和运动方面有不同要求,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需注意的地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痛风性膝关节炎是痛风在膝关节的表现,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当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时,血尿酸浓度升高,超过饱和度后就会以结晶形式析出,膝关节是常见的受累关节之一,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膝关节滑膜、软骨、韧带等组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发作期:多在夜间突然起病,膝关节出现剧烈疼痛、红肿、发热,疼痛程度剧烈,患者往往难以忍受,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常见于单侧膝关节受累。
2.间歇期:急性发作后症状可缓解,但仍可能存在血尿酸水平异常,部分患者间歇期可无明显症状,也有部分患者间歇期膝关节会有轻微不适感。
3.慢性期:若病情反复,可转为慢性期,膝关节出现持续性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进行性加重,可有关节畸形,如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等,还可能在膝关节周围形成痛风石,痛风石破溃后可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
三、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有膝关节急性或慢性炎症表现,结合既往痛风病史等。
2.实验室检查:血尿酸测定,急性期血尿酸多升高,但也有部分患者处于正常范围;关节液检查,抽取膝关节积液进行检查,若发现尿酸盐结晶可确诊;血常规检查,急性期可有白细胞升高。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间隙变窄、骨质侵蚀等;超声检查可发现关节腔内尿酸盐结晶沉积;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早期诊断和发现痛风石等有一定帮助。
四、鉴别诊断
1.类风湿关节炎: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多为双侧对称性小关节受累,类风湿因子多阳性,X线表现早期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晚期出现关节畸形、强直等,与痛风性膝关节炎的单关节急性发作、血尿酸升高等不同。
2.化脓性关节炎:多有全身感染症状,如高热、寒战等,关节穿刺液为脓性,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与痛风性膝关节炎的炎症表现及尿酸盐结晶存在差异。
3.创伤性关节炎:有明确的外伤史,膝关节创伤后出现疼痛、肿胀等,无血尿酸升高及尿酸盐结晶沉积等表现。
五、治疗原则
1.急性发作期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消炎消肿,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等)、秋水仙碱等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适用人群。
2.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主要是降低血尿酸水平,可使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或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同时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低嘌呤饮食、多饮水等。
3.手术治疗:对于有严重关节畸形、痛风石影响关节功能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但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六、生活方式调整的影响及措施
1.饮食方面: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人群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在饮食上需注意,儿童患者较少见,成人及老年人需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应多吃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饮食差异,但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更需注意饮食控制。
生活方式:肥胖是痛风的危险因素,所以无论是哪个年龄段、性别,都应保持适当的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建议每日摄入热量适中,避免暴饮暴食。
病史因素:有痛风病史的患者更需严格遵循低嘌呤饮食原则,防止血尿酸水平再次升高诱发关节炎发作。
2.运动方面: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一般不涉及痛风性膝关节炎,成人及老年人可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游泳、快走等,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行走,以免加重膝关节负担。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运动时需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对膝关节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有助于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稳定性,但要避免过度运动。
病史因素:有痛风性膝关节炎病史的患者运动时需根据自身关节情况调整,急性发作期应避免运动,间歇期及慢性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运动。
七、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痛风性膝关节炎极为罕见,若有类似表现需仔细排查其他疾病,一般不首先考虑痛风,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的药物。
2.孕妇:孕妇患痛风性膝关节炎时,治疗需谨慎,药物选择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非甾体抗炎药等在孕期使用需咨询医生,尽量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如局部冷敷等缓解症状。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时,需注意药物与其他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如使用降尿酸药物时需考虑肾功能情况等,同时要加强对膝关节的保护,避免跌倒等加重病情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