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肺腺癌怎么回事
浸润性肺腺癌是常见非小细胞肺癌,由支气管黏膜上皮异形增生发展而来,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有咳嗽、咯血等临床表现,可通过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免疫等方法,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规范治疗预后较好,晚期综合治疗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一、浸润性肺腺癌的定义
浸润性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种常见病理类型,属于非小细胞肺癌范畴。它是由支气管黏膜上皮的异形增生发展而来,癌细胞已突破基底膜,向周围间质浸润生长。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患浸润性肺腺癌的风险有增加趋势。老年人群体细胞的老化、DNA修复能力下降等因素可能使其更容易受到致癌因素影响而发展为浸润性肺腺癌。
性别:男性患浸润性肺腺癌的风险相对略高于女性,但这并非绝对,女性也可能因长期暴露于致癌因素下而患病,比如长期吸烟、处于污染环境等。
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是浸润性肺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长期吸烟会损伤肺部细胞的DNA,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增加患浸润性肺腺癌的几率。有研究表明,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患病风险越高。
职业暴露:长期接触石棉、氡气、砷等职业致癌物质的人群,患浸润性肺腺癌的风险明显升高。例如长期在石棉厂工作的工人,由于长期吸入石棉纤维,会引发肺部组织的病变,逐渐发展为浸润性肺腺癌。
空气污染: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如城市雾霾天气较多的地区,空气中的有害颗粒、有害气体等会刺激肺部,损伤肺部细胞,增加患浸润性肺腺癌的可能性。
病史:有肺部慢性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纤维化等,会使肺部组织长期处于炎症损伤和修复的循环中,细胞异常增殖的几率增加,从而增加患浸润性肺腺癌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持续时间较长,常规止咳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这是因为癌细胞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
咯血:部分患者可出现痰中带血或少量咯血,这是由于肿瘤组织血管丰富,肿瘤生长过程中破坏血管导致出血。
呼吸困难:随着肿瘤的增大,阻塞支气管或侵犯肺组织,会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
胸痛:肿瘤侵犯胸膜或胸壁时,可引起胸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等。
体征:早期患者可能无明显体征,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以及肺部听诊可闻及异常呼吸音等局部体征。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但对于一些较小的、早期的浸润性肺腺癌可能难以发现,敏感性相对较低。
胸部CT:是诊断浸润性肺腺癌的重要手段。能够清晰显示肺部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可以发现肺部直径较小的结节,通过观察结节的形态特征,如是否有分叶、毛刺、胸膜牵拉等表现,辅助判断结节的良恶性,对于浸润性肺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具有重要价值。
病理学检查
痰细胞学检查:收集患者痰液,查找癌细胞。但该方法的阳性率相对较低,且受痰液收集是否规范等因素影响。
支气管镜检查:对于中央型的肺癌,可通过支气管镜直接观察病变部位,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经皮肺穿刺活检:对于周围型的肺部病变,可在CT引导下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是确诊浸润性肺腺癌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早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病灶,有望达到根治的目的。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情况来选择。
放疗: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放疗可以起到局部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的作用。例如,缓解因肿瘤压迫引起的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化疗: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术后辅助化疗,杀灭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化疗可以控制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
靶向治疗:如果患者的肿瘤存在特定的基因靶点,如EGFR基因突变等,可采用靶向治疗。靶向治疗药物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靶点,相比化疗具有更高的针对性和较少的副作用,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对于一些晚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期。
六、预后情况
浸润性肺腺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患者如果能够及时接受手术等规范治疗,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综合治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的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患者的身体状况、治疗方法的选择等。例如,肿瘤分期越早、病理分化程度越高、患者身体状况较好且接受了规范合理的治疗,预后往往相对更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