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和红斑狼疮的区别有哪些
湿疹与红斑狼疮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面均有不同。湿疹病因复杂,有内外因素,临床表现分急、亚急、慢性期,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治疗局部和系统结合;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病因与遗传、环境等有关,皮肤型分盘状和亚急性,系统性累及多系统,实验室检查有一般和自身抗体检查,治疗皮肤型局部为主,系统性需个体化方案且关注不良反应等
一、病因方面
湿疹:病因较为复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湿疹患者,个体患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还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精神紧张等。外部因素常见的有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生活环境(如干燥、炎热等)、接触物(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不同年龄段人群湿疹的诱因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因接触某些玩具材料等引发湿疹,而成年人可能与工作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接触等有关。
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如紫外线照射、某些药物等)、雌激素等有关。遗传因素在红斑狼疮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家族遗传倾向。紫外线照射可诱发或加重红斑狼疮,这在女性患者中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女性相对更常暴露于日光下。
二、临床表现方面
湿疹:
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搔抓后皮损呈明显渗出倾向,剧烈瘙痒。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等部位,不同部位的湿疹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例如手部湿疹常与接触外界刺激物有关,表现为干燥、皲裂等。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演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仍有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化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边界较清楚,多发生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部位,病程慢性,易复发。不同年龄人群慢性湿疹的好发部位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慢性湿疹可能更多发生在面部等暴露部位。
红斑狼疮:
皮肤型红斑狼疮:
盘状红斑狼疮: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初起为一片或数片鲜红色斑,绿豆至黄豆大,表面有粘着性鳞屑,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色素明显加深,略高于中心,中央色淡,可萎缩、凹陷,好发于头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一般无全身症状,但少数患者可伴有轻度全身症状如乏力等。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皮疹有两种形态,一种为环状红斑型,为单个或多个环形红斑,边界清楚,边缘稍隆起,红斑上有鳞屑;另一种为丘疹鳞屑型,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有鳞屑。好发于面、颈、上胸、上肢等暴露部位,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轻度全身症状。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和脏器,皮肤表现为红斑,常见于面颊部呈蝶形分布的红斑,还可出现发热、乏力、关节痛、口腔溃疡、脱发、蛋白尿等多系统受累表现,病情可累及肾脏、心脏、肺、神经系统等,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育龄女性多见。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湿疹:一般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诊断。有时可能会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非特异性表现。
红斑狼疮:
一般检查:血常规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尿常规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血沉可增快等。
自身抗体检查:抗核抗体(ANA)是筛选结缔组织病的主要试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ANA阳性率高达95%以上;抗双链DNA(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有较高特异性,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抗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特异性高达99%,但敏感性较低。皮肤型红斑狼疮的自身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
四、治疗方面
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般采用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相结合。局部治疗根据湿疹的分期和表现选择合适的药物,如急性期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等;慢性期可选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等。系统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物止痒,如西替利嗪等;病情严重者可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需要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用药的选择和安全性,儿童湿疹应尽量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
红斑狼疮:
皮肤型红斑狼疮:主要采用局部治疗,如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对于病情较重或有全身症状的皮肤型红斑狼疮,可考虑系统应用羟氯喹等药物。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较复杂,需要根据病情活动度和受累脏器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一般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药物;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可用于病情较重或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对于有重要脏器受累的患者,可能还需要其他针对性治疗,如肾脏受累时可能需要加用免疫抑制剂并监测肾功能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尤其要注意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差异,女性患者在生育期需要考虑药物对妊娠的影响等。



